首页 >> 天穆文体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4-02-13 18:39:05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陈栋琨,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简介:陈栋琨,又名陈彦霖,字石斋,伯柔、雨润。1950年于天津。自幼秉承其父著名词人、昆曲专家陈机峰先生的教诲,学文习书,以唐楷为基础,广涉汉魏碑版墓志数十种,并涉及篆简行草等,犹喜书尺余大字。书法风格追求酣辣、灵动、雄浑、峻厚。曾问艺于津门书坛李鹤年、龚望、余明善诸名家,形成了他稳健凝重的楷书风格。1983年获天津市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1984年获天津市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1987年获天津市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1985年加入天津市书法家协会;1987年列入《中国书法家人名辞典》;作品曾在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刊物发表;天津青年报有专版刊登;曾参加中日书法联展及全国职工书法展等。近十几年来多从事于书法教学工作。


陈栋琨正在创作

    找出碑帖的“根”在哪里

    [天津美术网]:欢迎天津市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陈老师,您的父亲陈机峰先生是著名词人和昆曲专家,您是怎么走上书法创作这条艺术道路的?

    [陈栋琨]:我自少年时代起,就和家中的兄弟姐妹们共同接受父亲的教诲,耳濡目染学习诗词歌赋,同时也接触书画篆刻。我痴恋书法,父亲并不刻意支持,也从未亲自点拨或者代为引荐名师,他甚至一度不主张我学习书法,反而劝我多念一些书。真正触动我喜欢上书法,是我9岁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当时学校刚开了书法课。一次课上,书法老师教了一个最基本的“工”字写法,随后就让我来写这个“工”字。我自小只看见过小楷誊抄的各种宗卷,并没有见过真正的米字格,于是,我就把“工”字写在了米字格的一个“角”上。老师拿起我写的字,说道:“这位同学写得还行,就是把字写角上了。”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立刻哄堂大笑,老师的话和同学们的笑让我自觉丢丑,特别不好意思。就在那时,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好好上课,一定好好学,不仅要写得合格,更要写得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叹服。我就这样喜欢上了书法。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还曾学艺于李鹤年、龚望、余明善等诸位名家,他们对您的书法学习有什么影响?

    [陈栋琨]:我初中是在天津26中上的,余明善先生是我的历史老师。我们几个爱好书法的同学在26中组织了一个书法小组,我们写完字就让余先生指点。我当时写的是柳体和欧体,但说心里话,我特别喜欢余先生写的魏碑。余先生对我挺器重,借给我很多碑帖,后来他还一点点地告诉我该买哪些帖。那时劝业场二楼的天祥有个古籍书店,我们几个同学每逢放学,都要到古籍书店去看看碑帖,就这样买了不少碑帖和拓片,但是后来文革当中,这些都成为了“四旧”。

    余明善先生为人耿直,默守儒道,对艺术执着,同学们对他非常敬佩。余先生经常跟我说,写字不管学谁,也不论是写哪个碑帖,得看看它的姥姥家是谁,就是要看写的碑帖,它的根在哪,要追根溯源,得找出这个碑帖它最根本的“根”在哪里。跟老先生们学书法,不只是学他们的字和写法,还应该学习他们的为人。说到余明善先生的为人,我们26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余先生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他曾经为给他母亲治病割过自己的一块皮,这种事亲至孝的行为,大家非常敬重。

    我从小就是个能坚持信念的人,,我跟同学去古籍书店买字帖,都是偷偷省下早点钱。字帖买回家,我不断地练习,写得很枯燥,但是我坐得住,也练得下去,这种坚持苦练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学无止境”,就是要不断追求,不能停下来,但是应该在追求的过程中常常用脑子去“想一想”。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心态冷静笔底才能有沉着之气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的书法风格追求酣辣、灵动、雄浑、峻厚,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陈栋琨]:我特别喜欢魏碑和汉碑的雄浑之气和峻厚之气,笔法比较跳跃,有灵动感,要写得比较酣、比较辣,所以我的书法整体地就是往这方面追求。2003年,我去了一次广州,非常有幸见到了陈永正先生,他当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做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在我们交谈的过程当中,我就把我带的字给陈永正先生看,他看了之后就问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说追求的是雄浑、厚重。他说在我的字里有魏碑和汉碑的影响,这都可以看出雄浑和厚重,但是厚重并不等于沉着。他这句话对我帮助很大,我理解到,厚重是风格,冷静雍容大度才是沉着之气,清代的碑学就讲究温和沉着之气。沉着之气主要写的是个人的心态,而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展现,它不仅要求书写者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还要求书写者具备文学方面的修养,心态也要平和。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又很难体现出来,如果没有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这股沉着之气也无法用笔写出来,沉着之气也是我后来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

    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是东汉丧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谓汉碑即指神道碑,这是汉碑与一般汉代刻石的重要区别。与汉碑体制的高度成熟相适应,汉碑碑文也已成为典型化的文体,即诔文。文字多达千字左右。详细记载墓主的姓名、职官、功绩、生卒日期以及立碑人书碑人姓名,并有华丽腴饰的四言韵文的颂词。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三类: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奇古浑朴,诡谲多变。传世汉碑数量庞大,风格类型多样,被称为“一碑一奇,莫有同者”。

    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为汉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汉隶是以汉碑为典范的,汉碑由庶民化的早期汉隶演变而来,因而,作为庙堂正体的汉碑虽然出于文化功用目的而不得不对其所自出的早期汉隶——简帛、孽崖书法进行图式修正,但它却无法从整体上消除掉早期汉隶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感,整体性力量和气势,由此,简帛、摩崖书法基于审美自由的生命原初力在很大程度仍然支配、影响着汉碑的风格生成,这也是构成汉碑千姿百态,风格类型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史因。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13岁后改习魏碑,而且还专门出版过《学写魏碑格言》一书,对于魏碑,您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陈栋琨]:我学书法,最开始学的是唐楷,柳体和欧体,13岁后才改习魏碑,先后临习过龙门造像、张猛龙、张黑女、石门铭、张迁碑、西狭颂等汉魏碑数十种,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2003年的时候,我编了《学写魏碑格言》这本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那段时间我正忙于教课,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做编写,后来我就专门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才把这本书编完了。

    我特别偏好魏碑和汉碑,汉碑在用笔方面比较复杂,讲究气,《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都是汉碑的代表;魏碑讲究势,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魏碑的每个字都有姿态。有了魏碑和汉碑的锤炼就能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笔力才能更强。
谈到魏碑的艺术风格,就不得不谈到它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战争的平息、民族的整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随之复兴。由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胎息,北魏的书法形成了雄强粗犷、豪放不羁的独特风格。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四十年间,正值隶法变楷逐渐成熟,风格流派频频竞出,为后来隋唐两代书法的发展开辟了通路。历年来在洛阳、山东一带出土的魏碑刻石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证明。

    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是多用大起大落、不重点画之修饰。结构则在符合字的重心原则下,任意布置。因此多数作品有如乱头粗服,未加脂粉而形成朴拙自然的美。不象唐碑那样法度森严,精雕细琢。从而使学书者较难把握。

    [天津美术网]:您写书法喜欢写大字?

    [陈栋琨]:我一般写一尺多的大字,特别是写对联的时候,我喜欢写隶书魏碑的尺多大字,用现在的话说,写大字很过瘾。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书法之道崇尚自然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培养并造就一批顶尖的书法人才呢?

    [陈栋琨]:我认识很多书法界的名家,其中不乏书法界巨匠,但是我总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苦心孤诣地钻研古人的书法艺术。很多人认为拜名师就可以一步登天,模仿老师的书法就可以就可以更快地出人头地,我却不这么想。在我看来,书法是一门需要不断磨砺的艺术,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压得住心思,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说这样那样更省事,其实他们这样做,不过是急于省下点时间来。可是省下时间要做什么呢?如果省下的时间不是用来继续追求书法艺术,那么就是荒废光阴,甚至是哗众取宠。省时,就意味着省事,处心积虑“省下”的这一点时间,就会让书写者的艺术功底开始倒退,待到想要再追回这些艺术功底,必须花费更多的心思、精力和时间,这样得不偿失,甚至很可能失不再来。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书法教学工作,至今已经20多年。在教学上,我一开始并不主张学生学我的字,因为我自己就不喜欢学名家大家的字,我让学生们直接学古代碑帖,但是我认为写欧体字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欧体字本身很严谨,笔法上也比较复杂,写三年的欧体可能不如写一年的其他字体有效果,所以欧体字比较难写,但是写欧体能够打下书法基础。写书法,从用笔方面说,需要遵循“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原则,不能省事。这个原则,当然有的人说得比较玄虚,说这其中包含着中国的阴阳八卦思想,比如想进就得先退,想得就得先舍。先上再下,先左上再右下,这是一个来回,将来再一点点把这些原则运用到书写中,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如果基础打得好,将来能盖到70层、80层,否则盖到20层就绝对不能盖了,我培养学生就是不怕麻烦,一定要帮他们打好基础。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我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偏重于笔法和书写动作的传授,结体方面也讲,结体好比人的面部,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结体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笔法如果不正确,一开始就没打下良好习惯的话,将来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写字必须得先逆光,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难学,但是必须得这样做,我们如果仔细推敲古代的碑帖,很多都是遵循这个规律写的,特别是汉碑、魏碑。如果简单地写,力度和笔法都不行,写草书崇尚自然,更要随意些,特别是写草书的勾勾点点,如果基础不牢固,就使不上劲,流于潦草。我们写字一般用胳膊肘使劲,而且应该是悬肘,不提倡枕腕,写的过程中,手不只是横向的,主要是纵向的,就像打电话似的,力度和弹性控制好才能写出节奏感。

    我当初自学书法时,曾经有过一个不知深浅的信念——将来要为书法艺术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我的书法学习和教育历程,这五十余载,我一直矢志不渝地坚持,从未半途而废,也从未钻营取巧,始终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我认为:做任何事情,地基都必须打牢固,地基打不好,高楼大厦就无从谈起。书法艺术其实是盖棺定论的,现在取得任何成绩都是虚妄,只有身后的评价才是客观公正的。

    [天津美术网]:有人说学习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您怎么看?

    [陈栋琨]: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自己的“瓶颈期”,也曾经有进有退、表现不稳定,但是我一直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书法之道崇尚自然,有进有退也是自然现象,不能急于求成。我现在回头去看“退步”或者叫“停留不前”的那个阶段,就会发现其实当时是在为以后的飞跃蓄力。如果没有那样一个阶段,如果没有在感到苦恼时进行积极思考,那么就很难在未来有一个质的提升。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写字临碑帖,汉碑必须得学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书法创作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创新,那么如何在传统的章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呢?

    [陈栋琨]:篆隶楷行草,书法的五体,这是书法无法逾越的形式传统。学书法本身就应该继承传统,这是写书法必须要做的功课,在把握好传统之后,才可以任意去发挥,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可以擦着边线写,但是不能逾越传统的界限。

    我认为书法的发展,与其用“创新”这个词来形容,不如用“出新”这个词,创本身含有“创立”的意思,而且“创”也含有必须跟别人不一样的意思,为了跟别人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会置传统于不顾,将无知当做创造,但是真正的发展,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出新,必须从学习中出来,否则的话,就是无源之水。

    学书法,无论学哪种碑帖,汉碑是必须得学的,因为汉碑从气势上和用笔上,学得比较复杂,接下来要写草书的话,也得写汉碑、写章草,写草书不写章草,算不上会写草书。从碑帖的学习上来说,应该严格地遵循传统的用笔规律,在结体上,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人因地而异,不要去刻意追求不一样,遵循规律去写,自然就不一样。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认为应该怎样才能不断提升书法艺术水平?

    [陈栋琨]:学习书法的过程,不只是要练字,还要加强方方面面的修养,比如从学识修养方面来讲,我父亲是做诗词研究的,我也跟着他学了填词和作诗,学着作七言绝句,也下了不少功夫。音乐、绘画,甚至戏曲都可以跟书法联系起来,比如我比较喜欢京剧和曲艺,天津古文化街有一个买磁带的地方,我经常去,有一次,我刚走进去,迎面碰见一位70多岁的白胡子老者,他个子很矮,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一看就特别精干。这位老先生也喜欢戏剧,我们俩谈得很投机,他那天说了一句话,对我启发特别大,他说现在的曲艺,现在有很多人都一定要听某一个角儿唱,他不行。他到了戏院,先听台上唱得怎么样,他不是先打听好哪个角儿唱,再去听,而是随意地听,看到底谁唱得好。往往有的时候,听说哪个名角儿要演唱了,兴冲冲地去了,结果到那一听,很失望,也不过瘾。老先生说,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些演员,过去唱得挺好,但是他唱得好的唱段他就反复地唱,过去我们听曲艺或者听戏,都是为了听唱腔,有的唱腔在某一个唱段里有,在别的唱段里也有,同样等级的好,但是每一段的韵味又不太一样。现在的情况是,无论哪个唱段里的唱腔都一样,这就属于卖弄。老先生说得“卖弄”这两个字,让我在书法方面的认识有很大进步。另外陈永正先生在广州时对我说过,厚重不等于沉着,写书法也忌卖弄,就是说不能反复地运用某种技巧,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什么叫卖弄?这个尺度很难把握,有的人,写得很好,画得也很好,但是他们总是刻意地反复地用自己的那一套符号系统,大家看得太多了,就会让人产生贫气的印象。所谓的卖弄,从道理上讲,追根究底,还是作者本人的基本功和修养不深厚导致的。从书法角度来讲,从生到熟,任何人都做得到,长期锻炼着写就行,但是由熟到生的出新过程,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需要写,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要始终处于探索状态,出新是一种应变状态,不是反复写就能做到的。

    [天津美术网]: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书法,像传统的对联,必须用书法来写,但是现在虽然也有一些人在学书法,但是书法其实已经离年轻人很远了,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该如何弘扬书法?

    [陈栋琨]:我在书法教学中,如果是孩子,就让他们从记基本的笔法开始学,尽量继承古代文法,而不是为了省事,只是研究书法的结体。记笔法的过程,能够让孩子们把心静下来,写字的时候,一笔有很多复杂的动作,不是草率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特别地谨慎,不仅要手到,还要眼到、心到,注意力要非常地集中,书法的练习也最磨练人的心性,要写好书法,急躁不得,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做事。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大家很多时候都用电脑打字,而不再用笔写字,更别提写毛笔字了,书法在当代不能说在一点点衰落,但起码是情况不太妙,但是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特别是现在小学里开了书法课,社会上也仍有一部分人在坚持练习书法,这是从书法的受众群体来说。另外从书法的本体来说,写书法还是遵循传统好,如果主张创新,最好先把传统的基础打结实。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书法的面貌是书写者心灵的投射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您认为书法这门艺术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

    [陈栋琨]:说到书法的社会功能,其实在古代,书法的功能应该主要是以实用为主,所有读书人,都要会写毛笔字,书法有了审美功能之后,它就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所谓“写字写志”,书写者用心来写书法,看到他写的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态和性格,书法的面貌就是书写者心灵的投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王羲之在书写时,肯定是怀着非常欢快的心情,“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从欢快当中发出感慨,这些都是特定环境下写出来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刻意去谋划出来的,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在走路,特别是下楼的时候,一不小心,不知不觉下了两个台阶,等你意识到刚才发生的事,就会吓一跳,但是这种无意识的感觉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如果说再来一次,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否则肯定会摔一大跤。写书法也是,一气呵成的感觉最自然,但是如果写完了,认为有很多地方不太满意,要重新写,这样写来写去,始终不如第一次写得自然,因为在第一次写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杂念,所有千锤百炼的技法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是作者心性修养和书法技能交融而成的自然结晶。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再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获悉侄子在“安史之乱”中惨遭安禄山毒手之后,悲愤难忍,痛苦万分,情不自禁挥毫写下的文章,正是这愤怒之下写出来的文章成为了传世佳作。所以,书法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也是对作者心态的一种表露,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习书法,除了学习技法之外,写作者还应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品鉴音乐甚至古玩玉器都可以作为提升修养、放松心情的手段。我本人比较喜好古玩,有时候写字写累了,就看看收藏的那些古玩,这一方面是一种文化情趣,另外一方面,通过陶瓷、扇面、紫砂壶等不同艺术作品的质料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不仅可以调节创作的紧张气氛,还可以吸取丰富的文化滋养。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原则,可以把玩这些器物,但是决不能玩物丧志,不能只玩不干。

    [天津美术网]:学书法不仅增强文化修养,写得一手好字,还具有养生养静的功效,您是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进行书法创作的?

    [陈栋琨]:我从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写大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写一段时间就累了,因为拿笔握笔比较紧张。写到一定程度,就能保持一个松弛的状态,甚至能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这种放松不是放任自流,是有控制的,就好像我们看电视里打“醉拳”,醉是为了能让人进入一种比较自然的、松弛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任意妄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稍稍地控制下,心态就比较平和,平和的心态对于养生比较有好处。近两年,我写小楷比较多,写小楷比较费眼睛,每写半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下,休息10分钟再继续写,这样一天大概能写200多字。字写得越小,越不能心烦气躁,否则就会写错或者写不整齐。在写的过程中,心一定要平静下来,这样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作品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学习、研究、创作书法很多年了,您的书法创作过程中,最在意的是什么?

    [陈栋琨]:我最在意的还是传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脱离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挥。一幅好的作品,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有气象,整体上宏伟、大气磅礴,放开胆子去写;从小的方面说,应该有气息;从笔法上来说,应该注重笔画的连贯性,笔画之间有非常微妙的连贯关系。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这些方面都应该加以重视,特别是气息方面,或者从笔画的变化方面特别注意。

    我喜欢浏览古人的碑帖,一边欣赏,一边琢磨,慢慢地琢磨出了一条磨砺书法功力的道路。我总觉得世间万物都是大同小异的,具体到书法这个艺术门类,虽然各家各派有所区别,但是也一定有其共性,一定有古人研究出的、最精髓的艺术特征。想要在这门艺术中学出点名堂来,不妨就从古人笔法的共性入手。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我观察字帖,最关注的就是“字是怎么写出来的”,着力于研究“书法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随着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提高,我越来越感觉到我童年时代对于音乐、诗词、戏曲、美术的练习,似乎最终都是为了要在书法研究中验证自己“求同存异”的理论,所有艺术形式百川入海,最终都秉承了相似的规律。“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就像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无论起行、转身都要先做一个反动作一样,书法也是一门回旋辗转的艺术。不管多小的笔画,都可以做一个反向的动作,这样落笔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去琢磨古人的字,有些东西是模仿不来的,只有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去思考——当年他是怎么写的?其实共性就在于这种“欲速则不达”的艺术追求。学古人的艺术风格是皮毛,领悟古人的运笔方式才是学到了书法的根本。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少人在初学书法时都跟着基础字帖一笔一画地写,却始终难以掌握其中的精髓奥妙;多少书法练习者喜欢追求创作过程的赏心悦目,而舍弃了这些看似“累赘”的运笔方法,还洋洋得意自认为超越了基本功的阶段。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艺术流派的差异其实只是那么一点点。运笔方法和古人相同,就是大同,每个人的写字风格,不过是小异而已。追求艺术本身应该是求大同舍小异的。至于风格流派、艺术面貌,应该顺其自然,行得通是个人的本事,行不通不过是个人的运气差点罢了。

    [天津美术网]:最近您创作了哪些新的书法作品?

    [陈栋琨]:最近一段时间,我写得比较多的是草书和小楷,小楷写的是常见的《金刚经》、《道德经》之类作品。从书法的角度讲,最难的是草书,因为写草书特别需要激情,但是即便如此,也应该在松弛的心态下写,写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节奏感,写作者应该品性淡雅,但是写出来的字必须“秀而不媚”,秀丽的同时也有阳刚之气。

    [天津美术网]:感谢陈栋琨先生接受我们的访谈,下次再见!

    [陈栋琨]:再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专访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先生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