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文体
感受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时代脉搏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2-07-12 08:40:59
  一个月的时间里,41台剧(节)目、92场演出展现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无穷魅力。记者曾参与多个代表团的演出报道,感受到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时代脉搏。在继承中创新,民族文化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本届会演涌现出了各省市区历年编演、几度修改的民族文艺精品。仅从记者报道的几场节目来看,《云岭天籁》、《魅力西藏》等歌舞类节目,反映出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文艺创作的重视与扶持成果。很多民族歌舞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注重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在编排上有所创新。很多戏剧类节目的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民族工作的真实面貌。舞剧《格桑花·茉莉花》以江苏常州西藏班师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用舞剧艺术化地表达出内地与西藏人民血脉相连的情谊。现代藏戏《金色家园》以西藏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歌颂了党和政府科技兴农的好政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则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对哈萨克族青年爱情故事与新疆“定居兴牧”等惠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现实题材的剧(节)目,唱响了各民族同舟共济、团结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被列入“非遗”的民族文化项目通过与演出的巧妙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保护成果。在参演剧(节)目中,内蒙古代表团的《草原记忆》,把蒙古族长调、祭敖包的展示与该舞剧情节结合了起来,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着传承土壤中的“非遗”魅力。西藏代表团的《魅力西藏》对《格萨尔王》、“藏戏”、“古格宣舞”等列入各级“非遗”项目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新颖的面貌,通过艺术性的二度创作,使其更适合于歌舞晚会的展示,拓宽了受众面。新疆代表团的《大美新疆》更是通过舞美机械装置,使观众眼中的木卡姆演奏者有乘飞毯弹奏之感。这都表明各地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对传统民族文化守护的同时,让其以更适合于当前人们欣赏的方式呈现出来。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从各地参演节目的舞美制作中有着直观的感受。  

  本届会演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文化以文艺节目作为载体进行了极致化的展现。比如在云南代表团《云岭天籁》中,彝族《挑水调》演唱者结合自身嗓音特点,把传统彝族山间民歌对唱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被观众称为大山里的“海豚音”。抢救整理出来的纳西族《插秧歌》,通过歌手抖喉摇声唱法的表达,更契合“天籁之音”的主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舞剧《花儿》整合宁夏最具回族特色的“花儿”,通过多年的积累,展示回族舞蹈语汇的新发展。  

  与历届会演不同的是,本届很多参演院团经历了文化体制改革,走上了演艺市场化道路,这从一个侧面促进了民族文化文艺作品的创新。同时,很多参演剧(节)目随着市场化的脚步,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找到一条“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可行之路。像《花儿》、《大唐赋》、《月上贺兰》、《你好,阿凡提》等都在国外多次巡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从节目题材到演出形式,都让国外观众感受到中国各民族文化蓬勃繁荣之景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包容、和谐之美。 
  
  有人用“大检阅”来形容5年一届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人们从会演精彩纷呈的演出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时代脉搏。当前,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不仅涌现出了一批艺术精品,而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参演剧(节)目能成为各地保留剧目,常演不衰;各地文艺工作者能创作演出更多喜闻乐见、精彩绝伦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 作者:高剑秋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