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高清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9-11-13 08:11:35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画说天津”重大工程雕塑作品观摩看稿。

 

凝聚全部力量 力求精品佳作

天津画院组织专家对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雕塑作品观摩指导

 

    天津美术网讯 目前,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冲刺阶段,首批28件作品正在有条不紊的创作中。近日,由天津画院党组书记张桂元,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于世宏,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天津市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景育民,中国书画报社社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东,天津画院副院长范扬,天津画院副院长王卫平等6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首批作品中的6件雕塑、1件壁画集中观摩看稿。

    此次集中观摩看稿的雕塑作品为景育民、张启泰创作的《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于世宏、闫松岭、黄文志创作的《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李军创作的《南开教育》;王海创作的《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赵展创作的《革命先烈于方舟》;万勇创作的《工匠精神张黎明》,壁画作品为何东、张耀来及研究生团队创作大型壁画《京剧沃土》。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主办、天津画院承办、有关部门单位参与协办的,以史无前例的全面反映本市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综合性的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一批反映天津历史文化脉络,重点表现天津自1404年建城600多年来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杰出人物、创造的文明成果、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充分展示天津漕运、海运文化和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多元多样、开放包容的独特城市魅力的美术精品。通过美术作品讲好天津故事、弘扬天津精神,进一步挖掘、培养美术人才。

    参加此次观摩看稿活动的专家于世宏、景育民认为,这批作品很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艺术家们的专业素养和和创作实力水准非常高,超出想象。作品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角度、还是艺术审美角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生动地展现了天津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典型事件,凸显了雕塑语言的艺术表达,彰显了作品内在的真实精神与气质,对于今后的雕塑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刘俊苍)

 


左起:王卫平、范扬、张桂元、颜萌、景育民、何东、于世宏在雕塑《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前。

 


左起:张桂元、范扬、王卫平、景育民、何东观看雕塑《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

 

    雕塑《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

    作者:景育民 张启泰

    创作说明:作品以具象写实的表现语言,塑造了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在天津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时的青春形象。作品中,一席长衫风华正茂的周恩来与身着民国学生装亭亭玉立的青年邓颖超正以深邃的目光眺望着的远方,构成时代特征鲜明、气质高雅的一对情侣和战友的岁月旧影。旅行箱作为道具,寓意两位革命青年将行走在艰辛、漫长的革命征程中。作品以精湛的雕塑语言,力求形神兼备的表现周恩来、邓颖超在青年时代就立志报国,投身到民族解放与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楷模。同时,邓颖超是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北洋女子师范的学生,而作者又是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在创作中又增加了些许亲切感和自豪感。

 


张桂元、于世宏、景育民、何东、范扬、王卫平观看《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创作草图。

 


景育民、何东、范扬观看雕塑《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

 


景育民讲解雕塑《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在天津》创作细节。

 


左起:王海、王卫平、张桂元、景育民、闫松岭、于世宏、黄文智、何东在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前。

 


左起:闫松岭、何东、于世宏、景育民、张桂元、王卫平观看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

 

    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

    作者:于世宏、闫松岭、黄文智

    创作说明:范旭东(1883-1954)、李烛尘(1881-1968)、侯德榜(1890-1974)三人于20世纪初齐聚天津,创办民族化学工业。1917年,范旭东创建中国最早、最大的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留日归来的李烛尘负责全厂的生产管理,后又聘请留德归来的侯德榜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永利制碱公司终于在制碱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其所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1920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中获金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打败了外来品牌并占据了此后中国市场的很大份额。他们在民族工业发展的道路上不遗余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成果斐然,毛主席和多位国家领导人为他们题词。

    雕塑设计方案以创立永利制碱公司这一重大事件为切入点,突出人物精神面貌,还原历史记忆,彰显丰功伟绩,创作时代精品。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三人西装革履,错落站立在前方,前两者手拿礼帽,侯德榜右手持书,衣装打扮均带有20世纪初海外学子归来的气息。永利制碱公司老厂房被压缩成浮雕造型,与山体融合在一起,形成雕塑背景,有效衬托了人物的主体地位。人物左侧的大石块上,镌刻有毛主席的题词“工业先驱,功在中华”,“红三角”标志和一枚勋章则在另一侧呈现。这些元素有效传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作品兼顾了小写意和坚实造型的手法,酣畅淋漓的塑造中,又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件作品不是简单的肖像创作,而是将上世纪早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地域实业发展的事实予以艺术再现。整体构图主次分明,空间关系错落有致,人物立于山石所形成的半围合空间中,既寓意他们是民族工业基石,也象征着民族企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伟业。

 


张桂元、景育民、王卫平、闫松岭观看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

 


张桂元、于世宏、何东、王卫平、闫松岭观看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

 


张桂元、于世宏、闫松岭、黄文智、王海观看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草稿。

 


何东、王卫平观看雕塑《化工先驱——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

 


左起:王卫平、张桂元、景育民、李军、万勇、于世宏、何东、王海在雕塑《南开教育》前。

 


李军向张桂元、于世宏、景育民、何东、王卫平介绍雕塑《南开教育》。

 

    雕塑《南开教育》

    作者:李军

    创作说明: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当中,南开教育独树一帜。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1904年创立南开学校;1919年建立南开大学。一百多年来南开教育秉承允公允能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周恩来、杨石先、陈省身、曹禺、穆旦等为代表的杰出人物脱颖而出。张伯苓提出的“爱国三问”激励一代又一代南开人报效国家和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爱护南开,支持南开教育。1月17日,习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肯定并高度评价了南开大学的教育理念、历史地位和取得的成就,南开师生欢欣鼓舞。“南开教育雕塑”即是在南开系列学校一百多年来的背景下,撷取南开历史元素,以对南开教育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为创作载体,以雕塑的形式塑造了南开精神。

 


于世宏、何东、王卫平、李军观看雕塑《南开教育》。

 


于世宏、景育民、何东、王卫平、李军、王海观看雕塑《南开教育》。

 


于世宏、李军观看雕塑《南开教育》。

 


左起:王卫平、景育民、张桂元、于世宏、王海、何东在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前。

 


左起:王卫平、于世宏、王海、景育民、张桂元、何东观看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

 

    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

    作者:王海

    创作说明:一座城市之所以有魅力,不仅看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与现代化程度,还要看这座城市有没有独特的文化。天津是曲艺之乡,相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曲艺集大成者。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及其作品早已深入人心。在我选择了《相声泰斗马三立》这个选题后,搜集了很多马老生前的影像资料,同时走遍天津的相声茶楼,寻访马老生前有过交集的相声名家,最后确定好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创作名人肖像,旨在挖掘名人光环下的人性魅力。一个人的经历是曲折的,情感是复杂的,往往在不同的环境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创作中引入了环境对比,以此来尽可能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只有活生生的人物雕塑才会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会让雕塑对象具有人性伟大的光辉。

    “台前幕后马三立”整个雕塑正面是一座高高的舞台,舞台上聚光灯下的马老是生动诙谐的,艺术造诣深厚的他是给人高不可攀的;反过来,背面的造景是马老的书房,在书房看书修改段子的他又是安静的、安详的,此时沙发上坐着的,就是一位花甲之年仍在刻苦创作的普通老人。而二者之间又被一扇“门窗”打通,一束光从其中穿过,表现出马老生活与相声创作紧密相连,马老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接地气的艺术特色。那扇永不关闭的“出将”之门,既表明马氏相声长青,又是千万观众的期盼。

 


张桂元、于世宏、景育民、王卫平、王海观看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

 


张桂元、王卫平观看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素材。

 


景育民点评雕塑《台前幕后——相声泰斗马三立》。

 


左起:王海、何东、张桂元、于世宏、景育民、赵展、王卫平在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前。

 


张桂元、于世宏、王卫平、赵展观看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

 

    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

    作者:赵展

    创作说明:于方舟原名于兰渚,又名方舟,“以己为舟济苍生”,誓做“渡人之舟”。他是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他,风华正茂,却投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救国救民于水火而挺身而出。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且富有革命精神的青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想而知,一个年仅27岁的青年,一个革命新星就此陨落,这是何等的悲壮。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用鲜血与生命书写了忠诚与信仰。

    我在雕塑选题和创作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在内心萦绕,激发着我的创作欲望,也凝聚着一种力量来表现这位未曾如面却为之敬佩的英雄人物。在创作之初,我给了这件作品和人物很多设定,但最终选择了去场景化的肖像方式来表现于方舟。人物傲立于风中,纤弱的身躯却蕴含着倔强的精神,迸发着思想的光芒。他似阴云密布下的一道闪电,似幽暗空间中的一缕阳光,又如一颗彗星划过时代的阴霾。前倾的身躯、高昂的头部、紧握的书卷,目光中唯有坚定……,包括雕塑的表现手法都是富有情绪的表达,动静中表现一个踌躇满志、满腔热血的青年革命者。

    同时,雕塑作品里也表现出一种力量。试想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无比高亢的革命斗志,有一种力量从内而外散发出来,无疑这是一种坚定与悲壮的革命力量,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舍我其谁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先烈的英雄故事和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赵展向于世宏、景育民、何东、王卫平介绍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

 


于世宏点评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

 


景育民点评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

 


张桂元、王卫平观看雕塑《革命先烈于方舟》素材。

 


左起:王海、王卫平、万勇、景育民、于世宏、何东、李军、庞渤在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前。

 


左起:何东、王卫平、于世宏、庞渤、万勇、景育民观看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

 

    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

    作者:万勇

    创作说明:作品以天津劳动模范张黎明同志为原型进行创作。他以“工匠精神”自勉,是配电抢修一线的“活地图”和“急先锋”。作品主要是以传统具象表现方法为基础。其中,加以几何元素。不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特征,便于观者更好的解读。同时,又能使整体的雕塑空间富有层次感。人物动态舒展自然,背景简洁明快,前后相互呼应,突出整体气氛。

 


景育民、何东、王卫平、李军、万勇、王海观看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

 


于世宏点评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

 


景育民点评雕塑《工匠精神张黎明》。

 


张桂元、于世宏、景育民、何东、张耀来、范扬、王卫平、颜萌等在壁画《京剧沃土》前。

 

    壁画《京剧沃土》

    作者:何东、张耀来,及研究生

    创作说明:京剧是中国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中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在“京剧沃土”的创作中,面对如此灿烂隽永的主题,以何元东、张耀来教授为首的创作团队在壁画创作中,树立守正创新艺术理念,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思构图元素,将极赋天津文化特色的杨柳青年画风格融入其中。构图气势恢宏,人物造型细腻生动。色彩设计以“金”为底,以“红”为框架,以“多彩”人物为主体,通过营造典雅瑰丽的艺术气氛,彰显京剧传承发展的无限魅力。为提升画面感染力,还增加烧制后的银箔肌理点缀,与主题蕴含的“宝藏感”相呼应。在传统喜庆祥和的韵味中,从历史走来的新天津,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繁荣昌盛的正大气象。

 


何东向张桂元、景育民、王卫平等介绍壁画《京剧沃土》。

 


范扬、何东、张耀来观看壁画《京剧沃土》。

 


壁画《京剧沃土》局部。

 


壁画《京剧沃土》局部。

 


壁画《京剧沃土》局部。

 

 

 

 

 

 

↓延伸阅读↓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书朋、何莉创作《平津战役》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喻建十、路洪明创作《暮雨晨钟》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喻建十、路洪明创作《暮雨晨钟》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冲刺阶段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创作冲刺阶段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次草图会看、评审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选题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选题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工作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工作会在天津画院举行


“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座谈会举行

 

 

 

鹤艺轩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