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高清
瀚海风竹聚——纪念严六符先生诞辰111周年四家国画作品展将于10月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9-10-21 08:21:34

 

    由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湖社画会、天津图书馆联合主办,江茗源茶叶有限公司承办,天津热海饭庄协办的“瀚海风竹聚——纪念严六符先生诞辰111周年四家国画作品展”将于10月29日上午在天津图书馆艺术展厅开幕。画展共展出侯春林、张洪千、郭金标、何延喆四位画家的80余件作品。画展将展至11月4日。

 

    瀚海风竹聚——纪念严六符先生诞辰111周年四家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29日—11月4日

    展览地址:天津图书馆一楼展厅(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58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湖社画会、天津图书馆

    承办单位:江茗源茶叶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天津热海饭庄

    参展画家:侯春林、张洪千、郭金标、何延喆

 

    序言

    我等四人,生于三零四零,师承六符先生,皆发于北宗,而成于各端。匆匆数十载,瀚海漂泊,历时代之变迁,感大潮之激荡。须臾间,已久别师门未聚。

    以年龄为序,候兄春林为长,洪千兄、金标兄,以及小弟延喆为四师兄弟。虽年年插萸遥祝,却也少有深谈。近年间,华发亦渐飘零,多感人生悲欢、世事离合,遂借湖社之邀,贺祖国之华诞,共聚一堂,经年笔墨汇师门兄弟之情,以纪念恩师严六符先生111年华诞!

    我等四人伴共和国成长。从少年到耄耋,自青葱临衰年,却见我祖国愈壮、愈强。师兄弟聊发少年狂。靠笔墨、挂云帆,虽年老而矍铄、为莹烛却闪耀。

    哪管瀚海新波、西风旧浪,我等依然,自由荡漾……

    何延喆

    2019年9月于两知山房

 


严六符

 

    严六符(1908——1993)学名仁统,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津门著名书画家和书画教育家。其自幼随叔祖父严范孙学书,同时从师刘子久。与陈少梅为挚友,在同陈少梅的长期切磋交流中学到了很多北宗画法之优长。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报刊发表,并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镌刻。曾任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第五、六届委员会顾问、天津东方艺术学院院长,天津业余书画学院院长等职。

 


严六符作品

 

    远离名利重品节

    章用秀

    严六符幼年师承其叔祖父严范孙先生习柳及苏字。自1946年到1948年,由陈少梅介绍,拜吴玉如先生为师,学习书法三年之久,专攻“二王”。后又学赵孟頫、米芾书。再后来转写文征明、董其昌书。先生说:“我写文征明,首先是尊其人品,再则,文书虽近赵孟頫,而其字骨干更钢坚。董其昌书,笔法活,故亦爱之。”先生自言其书,走大众之路,所书之字,应该让大家认识,故多写行书,行书中融入楷书笔法,间或稍有草书之笔。主“行楷”而不主“行草”,其书清新俊逸,令人爽目,对于怪体字,颇不以为然。其论书之道,首言人品。他把吴玉如生前所讲的“随波而逐流、虽贵也为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书法家应远名利而重品节,求高洁而不慕荣贵。

 


严六符作品

 

    艺林师表——怀念严六符先生

    何延喆

    数年前,李铮大夫听说我正在撰写《刘子久》一书,向我提供了一张他家藏的旧照,是子久先生、子久夫人与五位学生的合影。内中除了李大夫的父亲李叔宏先生外,还有一位十分熟悉的身影,由于体态修硕、位置居中,且背后有横竖纹理的竹帘映衬,显得非常突出,他正是我早岁的山水画老师严六符先生。猛然间,诸多的记忆信息被触发,半个世纪前与严先生学画时的情景在飘忽无定的思绪中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1961年秋某日,我与几个少年画友相约来到严老师的家。那时恰为暑期,我们几个人刚刚参观了人民公园藏经阁举办的画展,入展者皆为严老师的学生,有冯骥才、侯春林、张洪千、吴玉璋等几个得意门生。作品虽不多,但颇能显示严先生国画教学的斐然成果。于是我们萌生了拜师求艺的强烈愿望,未经人介绍,便心怀惴惴地冒昧登门。当时先生住在进步道一幢意式老楼的二楼。尽管我们上楼时很小心,但木板楼梯的响声还是惊动了严先生的家人。我们刚到楼梯的转角处,师母便在楼梯口向我们打招呼:“是找老师学画的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一进门是居家的外间屋,也就是先生授课的地方。房间很宽敞,只是窗户朝北,显得不太明亮。一张老式的写字台靠窗放置,桌面上整齐地摆着笔、墨、砚、洗、碟和一沓元书纸,背后的书柜和字台抽屉中码满了教学画稿和珂罗版影印的画册。第一次上课先了解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先生将我们平时习作浏览一遍,再把方形的元书纸对折裁开,画上一些简单的树石,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最基本的笔墨要领,然后人手一份作为第一次课的作业范本。下次上课时根据学生临摹的状况找出起步点,安排临摹正式的画稿。对学生的作业纸,先生也提出特定的要求,即要使用皮纸、棉纸、高丽纸或矾宣纸,基本上不用生宣纸,以期尽致地发挥先生所崇尚的笔放墨润、骨健神清的艺术长处。

    因先生弟子较多,故授徒不在一个时间,我被安排在周日的上午。每次上课有八九个学生,围在先生的画桌旁,看先生逐个批改作业和对照原稿进行点评。在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加以启发引导。中间也穿插一些他所亲历的画坛逸事,个人学画与教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气氛融洽而活跃。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切中肯綮,便当即表扬。

    在授课方式上秉承湖社的教学传统,学生们称之为“回课”“换稿”。回课是一对一的个体化教学方式,又是一种互相观摩交流的授课方式。每个人留的作业各不相同,上课时逐个讲评批改每个人的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行现场笔墨演示,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看情况如何,确定你本次课的内容和下次的作业。同时决定换不换稿子和换什么稿子。如果稿子不换,就说明你这一次的作业没有达标,还要进行重复练习,直到过关为止。

    通常情况是每周换一次画稿,并就作业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和示范。稿子的调换很有针对性,一是立足于巩固已有的成绩,再上新台阶;二是克服薄弱,扳掉不良积习;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东西。他教诲学生要学“真杀实砍”,莫近“马前三刀”。

    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摩严先生画山石,他突然发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爱用新叶筋笔画画吗?”他停下笔,微笑着在学生的目光中逡巡了一遍,接着说:“这是从陈少梅那里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刘子久是我的老师,陈少梅是我的朋友。刘先生习惯用磨去了笔尖的秃笔,陈少梅却喜欢用带尖的硬毫笔。刘先生勾石头中侧锋并用,陈少梅却用中锋勾石头。陈少梅的笔法更适合画比较纯粹的北宗山水,行笔时用食指、中指、拇指拈转笔管,既硬朗又出转折顿挫的丰富变化。”方硬的轮廓结构,再加上“小斧劈”的笔触所显现的肌理效果,构成鲜明的山石形体面貌。严先生的传人,大多保持着这种用笔的特点。

    严六符先生生于1908年,193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在书画方面绍述传统,独有心得,且家学渊源深厚,叔祖严修(范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舅父刘奎龄为20世纪国画巨师;伯父严智开是著名美术教育家,曾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又是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创办人和首任馆长。作为津门著名的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多年探索山水画的教学规律,在本市课徒授业的老画家中,最具凝聚力,数十年间从学者几乎无法统计。先生的画路颇适合初学者,传统根基扎实,且画路宽广。便于学生从规律人手,又不囿于一家一派的狭隘圈子,不至将学生引进限制艺术个性的道路。其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先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教学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和华而不实的方式方法坚决摈弃。反对学生抄小路、走捷径、求脱太早。我后来进入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已近四十载。先生的敬业精神给我很深的影响。在教学之余先生还作了大量的示范画稿,供学生临摹。画稿的类型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种笔墨形式、不同纸性,以及一招一式的来龙去脉,都在现场示范中一一交代清楚。因此,投师门下的学生大都进步较快。而且在严六符先生的心中不存在门户之见——南北兼容。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引导画路。不搞唯师独尊,唯师适从。

    身为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的后人,先生谨记“表率生徒”“勤思职务”的祖训,以一己之力,实践社会性的书画教育并使之进入高层次的意识活动。作为近代大家刘子久的得意门生,先生秉承了湖社一直以来临摹原作的教学观念。他曾藏有众多如陈少梅、刘子久、启功等当时名家的画稿,都将其作为教学资料供学生临摹。可惜的是,这些宝贵资料都在“文革”时期失散殆尽。

    严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当时听到严老师病危的消息,我们几个学生一起赶到医院,只见他躺在床上急促地呼吸着,半睁着眼睛向我们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表情中隐含着无尽的暗示,多少话语都浓缩在那短暂、简单、平和而又沉重的动作里了!1993年4月14日,严六符老师走完了他八十六岁的人生旅程。

    经过片断的回荡和枝节的涟漪后, 自然会有些许思绪产生。其实20世纪的津门画坛,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书画教学和师承的问题。老一辈国画家如刘子久、陈少梅、刘奎龄,以及王颂余、孙克纲等,都没有在专门的美术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进行过学习。师徒传授及自学模式,是20世纪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严六符先生在津门书画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值得后人珍视、借鉴和发扬。对许多值得重视的艺术现象以非学术的手段动辄否弃,贬低或冷落,这使许多光彩被掩没、值得保存的史料散失,使人们常常进入思维的误区,但愿这种现象不要接着延续。

 


侯春林

 

    侯春林,1938年11月生于河北省南宫市,民革党员,师承严六符、张其翼、溥佐诸先生。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多年。曾任“中国书画报”编审。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湖社画会艺委会委员兼理事。

 

    画余随笔

    我对中国画来说就是喜欢,可以说是酷爱。少年时期经常到文物店去看画,当时名家作品应有尽有,站那一看就是半天,痴迷了。

    到五十年代末,有幸随严六符老师学画,从临摹入手苦练基本功,知道了刘、李、马、夏及元四家……因喜欢浑厚华滋之风格,就专攻南宗山水。

    “寸心知得失”,这几十年来稍有心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我一生的工作就是画画,教画,也是我此生此世维持生活的本领吧。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认为我做到了。

    我时刻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求名在务实,益智在勤学,随波而逐流,既贵亦为辱”。认真画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画家。

    乙亥秋日 侯春林自叙

 

    纵心开阖

    侯公春林先生,津派山水大家。原籍河北省南宫县。现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书画报》编审。先生心境平和,宽以待人,不慕荣利,忘怀得失。

    先生山水笔致高古墨积五色,北宗品格南宗气韵,规矩六法,出古入今。所作金碧青绿水墨浅绛,清丽雅绮朗润飘逸。章法布局平稳冲和,自出机杼,浑厚华滋,成一家风骨。先生尝遍历四海,游走八荒,传移幽阒辽夐,摹写奇峰险川,故先生山水,水墨苍韵酣畅淋漓,天趣盎然,深契石涛之画理;含章可贞,先生虽名于山水,然随兴所作花卉人物亦心手妙达,花卉直写自阳笔意,人物则踵大千高士神韵。

    岁逢己亥,春和景明。先生虽年逾八秩,仍笔力矫健,神采飞扬。新作似朝露晶莹之可挹,发夕阳彩墨之芳香。今幸得先生慨允,逸笔得以展示,必令观者如沐春风,心脾俱畅矣。

    弟子王少杰再拜谨识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侯春林作品

 


张洪千

 

    张洪千,1941年生,当代著名画家,天津市第八、九、十届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从师画家严六符学习山水,对宋代李成,刘松年,李唐及近代张大千、陈少梅绘画技法研习至今。书法得蒙吴玉如先生指教,追随玉师20多春秋,1993年,1994年,应日本大荣总裁中内功之邀,赴日本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作品入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之五天津作品展,并举办多次个人画展。

 

    洪千既解

    袁增万

    洪千画法启蒙于先师严六符先生,研习陈少梅、张大千,并取法宋、元。书法得蒙吴玉如先生指教,追随先生二十多个春秋。故宫开放眼界大开,大内珍藏名画、珍宝摹写究讨,体悟玄机。尤其宋人刘松年、李唐、李公麟,明代仇英、李再、王鄂、王海云、吴小仙、戴进,研习数十年。其用笔挺劲健秀,铁画银钩,法斧劈。正如爱新觉罗·溥佺先生评说:“洪千真杀实砍,没有夹带藏掖,真本事真功夫”。洪千作品的表现形式及意念上有一种吸引心灵、神趣盎然之感。巨幅之作,有惊人的震慑感,离开画面后留恋感,既有古典形式,又有清新风采和诗情意深。人物衣纹,是以书法写得,笔笔中锋,区别仙凡,连绵精准,铺㰸从心。树石有林良,吕纪的风范。只有博闻广见,才不至于翻羡野狐,故能对得起天地时光;只有慧深通解、理念坚毅、方能正道直行。观其画,有一种清雅不浮、无燥淡雅的韵致,沁人心脾。即使观后数年回念,余味不消,而称赞内心,众赏之下通称一个好字。人生追求最高境界,得以满足,而不愧狐愤有成。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张洪千作品

 


郭金标

 

    郭金标,1944年生,天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湖社画会艺委会委员兼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画院画家。早年从师于著名书画家严六符先生研习传统绘画,后长期从事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其作品笔墨浑厚凝练、气势跌宕奔放,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全国画院联展,并赴瑞士、日本、法国、新加坡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获奖,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其业绩被载入多部名人录和艺术家辞典。出版有《郭金标山水画选》《郭金标画集》《传统山水技法全解》等。

 

    笔墨风骨 烟云气象

    冉隆福

    郭金标先生从艺数十年,跨过茫茫荒原,走遍大江南北,所有这一切都化成了他胸中的笔墨意象。他推崇北派山水,更是耕耘在这片山水文化净土之上。

    早年他从传统入手,主要吸收了北派山水刚劲、雄健一路画法,尤其是马远、夏圭以及近现代的陈少梅先生,同时还旁及元明各家,系统研究了传统画法和形式技巧,后来他把传统的技法形式逐渐演变出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立的画法风格。作为传统型的国画家,他继承了传统北派山水画法的精髓,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山水画法。从他的作品中,不仅仅看到的是坚实的技法功力,还看到了与生活,与时代相结合的豪放大气,以及稳健而开阔的山水画形式表现。他将自我的艺术精神旨趣融于作品的苍茫和笔情墨趣中,体现了与自然,与生活相交融的真善美。

    山水画首重气韵、格调、节奏,而这些都主要通过笔墨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笔墨理法、笔墨结构、笔墨意趣的把握和实践至关重要。郭金标先生一直重视对建立在笔墨表现基础之上的树、石、云、水画法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他通过单纯的点线,以及丰富的墨法变化塑造了一幅幅鲜活又生动的山水画形象。数十载,终于表现出了画法的万千变化和丰富的绘画美学思想,同时也透露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和关怀,并反映了一个真诚的传统艺术家在当代文化艺术语境下对一种传统民族绘画艺术观念的回顾和眷念,甚至守护。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是指首先在具备笔墨的形式因素基础上再与时代的审美精神相结合,并不是舍去笔墨而只谈单一的形式。他走遍大江南北,尤其是融合了太行风情,把北方的山林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狼毫、兼毫,中锋、侧锋、散锋的交互运用,发挥了不同的水墨透明性,体现了鲜活的生机与活力,“皴擦点染”的千变万化推动着他的艺术风格的高度完善,扩大了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山水画还有一种生动的气势和非凡的韵致,表现了曲折、灵动、丰富的审美意境。在浓淡、虚实的笔墨空间中呈现了丰富,甚至是强烈的诗意化美感,体现了在民族绘画语境下的一种内在静观和富于积极生活意义的独特溪山气象。他将笔墨的结构和韵味结合起来,展示了一个多角度而又情景交融的绘画造境,突破了画面因静止而产生的局限感。他常说“画要有味,要能咀嚼品味,反复耐看才是好画。”所以他的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潜在而含蓄的生命律动!在其表现中,他自然而然地放弃了他画中,由于对传统的继承而比较规范的笔墨技法,不期然而然地追求着他充满个性风骨的笔情意趣。从他的创作来看,皆能做到心中有数,元气不散,故而气势不凡。

    为了使他的画更有整体感和具有充足的气势和丰富的韵律节奏,他常用晕染的方法,用大笔泼墨的方法晕染,但几乎一次完成,干净利落;或浓破淡,或淡破浓,交相辉映。常言:“画山水,要内容丰富,但又要求整体统一,在单一质朴中表现丰富的艺术情趣。”所以他的作品整体感很强,大幅作品颇具撼人心魄的力量,小幅作品又极有韵致。其作品本身渗透了一种趣味、力度和修养,以及自我的真情显现,其作品风貌也是他对于画道的一种演绎和解读。那些具有符号意义的“点线面”推动着他的艺术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扩大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他的作品对于北派山水画的传承、演绎、学习和借鉴都有重要而特殊的贡献,这些都反应了他对于山水画艺术的才情和功力。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郭金标作品

 


何延喆

 

    何延喆,1946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名誉理事,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湖社画会副会长。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其山水画以“北宗”见长,早岁师从严六符先生,后从学于穆仲芹、赵松涛先生,得孙其峰、刘君礼、李智超、王颂余、溥佐诸先生亲传,并从阎丽川先生学习美术史论。后拜孙天牧先生为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多次应邀赴以色列和美国讲学。有《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法》《改琦评传》《中国绘画史》《陈少梅》《津京画派》等二十余部专著及《何延喆山水画集》行世。

 

    崇两宋道统 开北宗新境

    ——记当代北宗山水画代表人物何延喆

    丁金潮

    自明董其昌提出山水画南北分宗说以来,附和者有之,持疑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后客观上造成南扬北抑,北宗一脉日趋式微。但天津美院何延喆教授可谓“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者,为传承和发扬北宗山水画一路驰骋,为世瞩目。

    当代我阂著名学者徐复观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大量笔墨肯定了北宗在中国画史乃至文化上的重大价值,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董其昌可能因己不能为而贬抑北宗: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言论都有一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故徐的观点自有其合理性。而艺术说到底就是追求对这个世界和人的感情的自由表达。关键不在于表达手段如何一一是“渐修”还是“顿悟”,而在于效果优劣。何延喆也许就是从这一角度,发现并肯定了北宗的价值,并抛开争议,身体力行,直抵本心地学习、继承和发展北宗山水画。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就是其理性的光芒。

    作为践行者,除了有足够的理性,还必须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即韧性,因为北宗画者必是渐修的“苦行僧”。何延喆没有被主流和非主流的成见所左右,在求学期间即关注、学习北宗,耕耘在美术学院的讲坛上仍矢志不渝。中年以后又再度入室,成为北宗大师孙天牧的弟子,可见其继承北宗传统技法的决心。笔者有幸在清华美院高研班学习期间聆听何延喆的讲学,亲见他年轻时临摹的古代尤其是五代以来北宗名画的临作。其所学几乎遍及所有名家,如荆浩、范宽、郭熙、李唐、马远、夏圭、周臣、袁江、袁耀等等,所下功夫之深令我产生一种内心上的震撼。他不是一个守成者,而是一个开拓者。他发挥学院出身优势,理性地借鉴了西方绘画善于表现体积感、光影效果的长技,更加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领悟与创造。几十年来,何延喆每年都要数次深入祖国名山大川,聆听山水清音,了解风土民情。他除了通过写生累积大量素材,探奇寻幽、发现美的原型外,更多的是静观冥想、拓胸养气,参照古画神埋,融合人天、变化气质,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北宗的图像符号和表现技艺,追求法度下的表现性自由,注重笔墨运行过程中的知觉状态,在精微深湛中体现乘兴挥洒的畅快。他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何延喆注重以诗书养心,读书不计其数,古今画论自然不在话下。聊起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尤其是古典诗词名篇时脱口而出,其记忆力令人惊叹。他书法学褚遂良,旁参唐人写经,端严舒爽,古意盎然。他是一个诗性之人,常有题画诗词佳作,迥不同于那些抄诗题画的画家。往往以画境萌发诗情,或以情性阐发画意,灵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然萌动并行诸笔端。思路情致自有心源,画语皆情语,其诗亦多景语,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境融为一体,进入景语含情的妙境,并将“比、兴”精神充分发挥。故其山水迹象多见诗痕,意蕴尽致生发,顿使诗书画联璧生辉,笔下山水具有自然的诗情化特质。

    功深多悟,历劫成佛。何延喆近作凸显高士野老情怀,奇峰怪石、青柏翠松、奔流飞瀑,气势飞动而使人心怀澄净,不愧为当今浮躁社会开辟的一方清凉境地。何延喆淡泊自处,不争名利、不刻意标榜创新,而是从心所欲、以形写神、循心渐变,形成自家面目。不疾不徐,心手相通而相忘,在其笔下阳刚坚实的线条、丰富的山石树木形态、果敢爽利的劈斫、一次成型的泼墨,已成个性标识;尤其是皴法,以“拖泥带水皴”即斧劈皴之变体最为典型,已迥异于自北宗发源以来包括当代力求创变的陈少梅的任何一家。摆脱了既有的面皴的定法、程序,根据气机的流动,瞬间的感觉,如书写狂草书般挥洒,丰富而独特地表现了山石结构与肌理的写意性的美。他的创变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人生的感悟,在当代山水画坛有 其不可替代性和学术意义。

    何延喆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矢志传道授业,培养人才,振衰起微,复兴北宗。他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所着《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同类教科书中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曾一版再版。何延喆除了长期执教于天津美院,近年还在清华美院开设了高研班,同时,择其优者还培养了不少人室弟子,为续传北宗山水的薪火不恤绵力。又在天津美院和吉林艺术学院负责培养以北宗山水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生,为建立其学科地位和造就新生力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董其昌提出南北分宗说以来,文人画的崛起,使山水画笔墨技法有了长足发展,并使其具有独立审美价值。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仅有文人墨趣,不通山水之神,终非大美。政治、权威所能确立的是法统,而道统自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山水画的最高层次之美在于意境唐兴宋盛,乃道统所在。

    何延喆敢于担当,不避苦冷,祟尚唐宋道统、开辟北宗新境,已然一代名师风范……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何延喆作品

 


流梦烟霞—何延喆山水作品展在鼎天中国空间开展

何延喆纽约开讲 解读传统山水画的“南北宗”
·何延喆纽约开讲 解读传统山水画的“南北宗”

何延喆
·北宗解码—对话“北宗”山水画家何延喆


·何延喆:从蟫香书屋到种墨草庐

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画家何延喆80年代山水画课徒稿
·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画家何延喆80年代山水画课徒稿


著名画家何延喆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七彩画卷—天津湖社女画家作品展”在秦皇岛臻舍美术馆开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湖社画会迎新春联谊会在天津市政协俱乐部举行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湖社画会迎新春联谊会在天津市政协俱乐部举行

天津湖社画会书画名家走进塘沽消防大队 挥毫泼墨慰问消防指战员
天津湖社画会书画名家走进塘沽消防大队 挥毫泼墨慰问消防指战员

“吾境—天津湖社六家全国巡回展”贵阳展在三品美术馆贵阳馆开展
“吾境—天津湖社六家全国巡回展”贵阳展在三品美术馆贵阳馆开展


天津湖社会员作品在津整体亮相 展示百年湖社艺术风采


天津湖社画会在书平艺术馆挂牌 活动基地落户热海饭庄

- 天津湖社画会:墨影幽幽梦 百年寻同根

- 天津湖社画会:传承湖社文脉 领略古法生新奇

 

 

 

鹤艺轩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