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文体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走进天博 解析“四僧”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7-08-06 22:56:44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走进天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走进天博,围绕“清初四僧”主题为观众做细致解析。

天津美术网讯 天津博物馆“文博讲堂”特别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老师走进天博,结合调陈后的“清代前期绘画特展”,围绕“清初四僧”主题为观众做细致解析。   

“四僧”是指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清代前期画家,他们或出身于明宗室后裔,或身为明代遗民,因较高的书画造诣在当时画坛已经颇具影响。主讲人首先介绍了四位画家的姓名与字号,道出“四僧”之称的由来,随后逐一分析四僧的生平经历与绘画面貌。弘仁画风空寂冷峻,后人称其山水“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愈奇”。髡残是四僧中唯一一位因佛教信仰而出家的画家,笔墨浑厚幽深,作品富有强烈的禅学意味。八大山人以写意花鸟为其所长,将情感变化表现在作品当中。而石涛自诩“诗书画”三绝,其创作以自然为师,构图新奇,技法成熟,“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是他的绘画宗旨。此外,主讲人还向观众展示了诸多“四僧”的精品画作,通过精彩讲述使观众充分领略到“四僧”的绘画魅力。讲座结束后,听众报以热烈掌声,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走进天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走进天博,围绕“清初四僧”主题为观众做细致解析。

8月中旬,“文博讲堂”将推出“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系列讲座,详情请关注天津博物馆官方网站。

清初四僧

在“四王”绘画被立为正宗的清初,“四僧”的崛起可谓独树一帜,他们敢于摆脱旧传统的束缚,勇于革新创造,成为后人的楷模。这4位画僧是石涛、朱耷、石溪和弘仁。

石涛作品
石涛作品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明朝宗室,出家后法名道济,又作原济,字石涛,他的名号极多,常用的有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多游名山大川,对大自然有很深的感受,主张画山水要“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提倡“法自我立”、“笔墨当随时代”。其山水、花卉构图新奇,善用“截取法”,运笔粗细勾斫鼓点并用,用墨枯湿浓淡兼施。讲求气势,可谓画法千变万化,山水千姿百态。仿石涛的作品很多,但大多低劣,唯近代大家张大千的仿作能乱真。

朱耷作品
朱耷作品

朱耷,也是明朝宗室,字号特别多,有许多是他个人的经历和家族遭遇的寓语。他有口吃的毛病,因号“个相如吃”;奇特的画押“三月十九日”,传为崇祯皇帝吊死之日署款“八大山人”,写成“哭之笑之”的样子。明亡后,他落发为僧,后又当道士。与石涛不同的是,他从不出乡里,直至80岁老死南昌。他的绘画大多将物像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所画鱼鸟,“白眼向人”,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作出对现实不屑一顾的神态。其山水枯索冷寂,满目凄凉,而在荒寂境界中有雄健之气。仿八大山人的作品也较多,对照后可看出真假绘画用笔、用墨及书写方法均有较大的距离。

石溪作品
石溪作品

石溪,俗姓刘,20岁前削发为僧,名髡残,字介丘,号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为人刚直不阿,画如其人。其山水长于干笔触擦,墨气沉着。据说,他在南京清凉山时,用4年时间完成一幅画。他观察山云出没,看一笔,画一笔,掌握自然变化,写出真实景色。不像当时的“四王”,一味临古。

弘仁作品
弘仁作品

弘仁,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安徽歙县人,明亡后人武夷山为僧。其山水画多师法倪云林,构图洗练简逸,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作品不同于云林的荒寂而更多清新之境。弘仁画黄山能“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同时又是安徽“新安派”的创始人。

清初,“四僧”的绘画自辟蹊径,登上清初绘画艺术的高峰。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