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1970-01-01 08:00:00

    两千多年前,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过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交通古道,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贸和文化的重要通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方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过这条路广泛开展、日趋频繁,逐渐架起一座沟通古代中西文明的桥梁。公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为这条通路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中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通路,更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而在中国,不仅有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有丝绸之路经过的最重要路段。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玉石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四条路线及其分支道路涉及到了今天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等省市,在海运兴起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丝绸之路穿越高山、大漠、草原、绿洲,使中国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丝绸之路的起源

  提到丝绸之路的起源,需要从一本名为《竹书纪年》的史料典籍说起。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座落在河南汲县的魏安釐王(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之兄)墓被盗,当地官府迅速开展搜捕很快就将盗墓者缉拿。不过随着墓地被挖开,人们也发现了在魏安釐王墓中存有大量竹简。当地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后也极为重视,派大臣荀勖、和峤等人负责竹简翻译工作。翻译工作历经多舛,耗时十余年才宣告完成,原来这些竹简是以编年体的方式记载了从夏朝到战国魏襄王(魏惠文王之子,魏第四任国君)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人们将这部编年体的竹简史书取名为“竹书纪年”。

1119455981_14721178838071n

古代丝绸之路简图

  相比于人们所熟知的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一条比张骞还要早的西行之路,《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这条史料说的是公元前965年至前964年,周天子周穆王发动了征讨西北方(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犬戎部落的战争。史称“穆王西征”。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不仅款待周穆王,还赠他八车宝石,留下一段佳话。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处获取不少玉石,满载而归。后世学者将这条比张骞还要早的西行路线称作“玉石之路”,这条路正是后来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的雏形,也是现存史料中较早反映关于中原人与少数民族发生联系的记录。在《史记》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记载,只不过比《竹书纪年》的时间要晚上许多。《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今新疆和田一带)看见过中原地区的邛竹杖和蜀布,经询问得知是大夏商人到距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身毒国(印度河流域)买回来的。这一记载也印证了张骞开通西域前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人之间确实存在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启

  汉朝建立后,汉族人成为独立统一的民族,进入了大一统的年代。但北面匈奴的威胁却愈演愈烈。匈奴人是北狄的后裔,战国七雄中的赵国、秦国与匈奴接壤,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曾经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多次与匈奴人交战,赵国大将李牧还曾一战歼灭匈奴十余万人,使匈奴人在此后十多年不敢侵犯赵国。公元前272年,秦国的秦昭襄王为防匈奴在宁夏固原到甘肃的几百公里土地上修筑长城。秦统一后,秦始皇又将赵长城、燕长城修缮连接,形成了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收复了被匈奴人占据的河套地区,就是黄河流向呈“几”字形弯的那片土地。到了秦汉交替之际,也正是匈奴实力与日俱增之时,匈奴人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其首领冒顿单于击败同是游牧民族的东胡、赶走月氏、吞并楼烦,并重新入侵被蒙恬收复的地区。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三十余万征讨匈奴,却被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此后,汉王朝无力对抗匈奴,一直采取屈辱的和亲方式,用女人和大量的物资换取所谓的和平。而匈奴人也屡屡不遵守和亲约定,侵犯边界,掠夺人口牲畜。这一屈辱局面直到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才有所改观。汉武帝打算联合曾经被匈奴击败被迫迁徙的大月氏(月氏被匈奴击败西迁后分为大小月氏)夹击匈奴。同时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基于中国帝王传统的治国方略,汉武帝要为这个国家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对外发展道路。正是基于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也作堂邑父)当向导,带领随从一百余人,从长安出发正式出使西域。

  张骞在进入河西走廊后,被匈奴俘获,匈奴人不允许汉朝使团西行,将张骞扣下,为他娶妻生子。张骞保留汉节、隐忍待发,居匈奴十年左右,终于寻找机会率众逃脱,继续寻找大月氏。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随从死亡、干粮吃光,只得靠着堂邑父射杀禽兽勉强充饥。最后,在对汉朝印象不错的西域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帮助下找到了迁徙到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月氏。大月氏原在新疆,被匈奴人击败,国王遇害,连国王的头颅都被匈奴人做成了饮酒的器皿。按说他们与匈奴人的仇恨不共戴天。但此时的大月氏以新居之处肥饶安全、生活安逸,又与汉朝距离遥远,不愿再东返打击匈奴,使汉朝夹击匈奴的愿望落空。访问大月氏后,张骞又来到了大夏国的境内,于公元前128年动身返回汉朝。为避免再次遭遇匈奴,归途路线改走今天的青海境内,那里是羌人的聚集地,没有匈奴人。但意外的是,羌人也沦为了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又被匈奴人俘获,扣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公元前126年,匈奴首领军臣单于去世,继承人之间发生内斗,张骞趁机逃脱,终于回到了汉朝。从公元前139年出发算起,共历时十三年。一百多名随从里只有堂邑父还在。

  虽然这次远征没有达到夹攻匈奴的军事目的,但是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确实巨大的。张骞回来后将沿途所有国家的地理状况、山川人文、军事情报等信息收集回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引用了张骞的资料。并用“凿空”二字概括了张骞的功绩。因为这次丝路的节点在沙漠边缘,有水有草有湖,可以进行休息和给养,所以被称作“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高潮

  为了保护这条丝路,汉朝政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汉朝要在河西走廊的沿途设立许多关卡驿站,保证道路通讯的通达。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从匈奴人的手中夺回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了夺取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

  河西走廊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这里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匈奴单于命浑邪王统治酒泉及周围地区,休屠王统治武威及周围地区,控制西域各国,并南与羌人联合,从西面威胁汉朝。汉朝深为忧虑。公元前124年,经漠南(蒙古大漠以南)战役后,匈奴单于远徙漠北,在大漠以南对汉朝威胁最大的就是河西走廊的匈奴人。于是汉武帝将下一个打击目标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区。以剪除匈奴右臂,切断其与西域及西羌各部之联系,保卫丝绸之路。

1119455981_14721178838351n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

  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进攻河西走廊的匈奴人。这就是第一次河西之战。他率军从陇西郡(今甘肃天水、兰州等地)出发后,踏破匈奴五王国。接着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千余里,终于与集结起来的匈奴部队短兵相接。经此一战,汉军重创匈奴精锐,斩首八千余级,其中包括匈奴的折兰王和卢胡王,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等万余匈奴人被擒;汉军缴获了大量辎重,甚至休屠部的圣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霍去病第二次率军出击河西,经过一系列的纵深挺进和迂回,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越过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进攻祁连山(今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三万余人,再次俘虏了匈奴贵族及官员七十余人。

  匈奴伊稚斜单于得知浑邪王、休屠王两战两败,丧失河西绝大部分地区,十分恼怒。两王惧怕,于当年秋向汉乞降。此时两王仍有四万余部众,号称十万。汉武帝令霍去病率万名骑兵前去受降。果然,汉军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变卦,拒绝降汉。浑邪王攻杀休屠王,收编其部众,但人心极不稳定。汉军渡过黄河后,排列成威严的队形前进。匈奴阵中骚动起来,局势眼看将不可控。霍去病远远望见,当机立断,驰入匈奴阵中,与浑邪王相见,将欲逃跑者八千余人尽行斩首,迫使匈奴军稳定下来。随后遣使送浑邪王赴长安见汉武帝,自引匈奴余众向西汉边境缓行。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郡(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的边界。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

  两次河西之战,在短短一年内歼灭、受降匈奴累计八万多人,使汉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彻底消除了丝绸之路上的隐患。此后,汉朝在丝绸之路上设立驿站,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历时四年。进一步扩大汉朝影响,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交流。我们现在司空见惯食物如苜蓿、石榴、大葱、葡萄、番茄、胡萝卜、无花果等都是从西域各国带过来的,所以后人便有“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之说。在今伊朗境内的安息国国王见到了汉朝使者带来的中国的丝绸后十分高兴,用鸵鸟蛋和魔术表演团作为回赠给汉武帝的礼物,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自张骞后,汉朝使者往来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余次,少的也有五六次。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一职,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也标志着西域正式的归在了汉朝中央政权的统治下。这也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另外,汉朝中央政府对待宁夏地区极其重视,因为宁夏在陇山即六盘山脚下,是关中平原的北方门户,著名的关隘萧关也在此处。一旦宁夏失守,后面八百里秦川无险可守,长安将直接暴露在匈奴人的打击之下。汉武帝曾六次到宁夏视察守备、部署对匈奴作战。后来,匈奴被汉朝彻底击败后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汉朝,汉朝实行了类似今天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允许南匈奴人在划分的自治区里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宁夏就是自治区之一。

  丝绸之路的断绝、再开时期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关系

  客观的说,从自然状态来看,河西走廊缠绵连根,水源匮乏、路线窄长。是天然的关隘,易于军事控制,却不是通商的捷径。而且在中原发生战乱的时候便会断绝。西汉末年就曾断绝,直到五十八年后由东汉班超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第二个高潮是在从大战乱到大统一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时期,前后四五百年,这个时期中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和交流也比较广泛。

  例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匈奴彻底臣服,其首领呼厨泉单于留在了中原朝廷任职,但曹魏政权却经常和兴盛起来的乌桓(乌丸)、鲜卑交战。乌桓和鲜卑都是早先东胡人的后裔。其中鲜卑人的势力比较强大,他们全部占领了匈奴人的旧地盘。官渡之战后袁绍随后病死,曹操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步伐,袁绍之子袁熙、袁尚联合乌桓抵抗曹操,但都被击败;公元218年,曹操的儿子曹彰又率军征讨乌桓,得胜而回。公元235年,鉴于鲜卑族首领轲比能多次击杀魏国边境守将,魏国方面派遣了一名叫韩龙的猛士将轲比能刺杀。而相较于实力弱小的蜀汉而言,鲜卑人和西戎人的后裔羌人则是对抗魏国时必须笼络的对象,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时就曾派人联络轲比能,轲比能也率军进至石城(曹魏时代在今陕西铜川、耀县、富平一带)响应诸葛亮;姜维北伐时期,手下有一名叫王嗣的将军非常擅长处理和羌人的关系,也深受羌、胡等少数民族的爱戴。每次姜维北伐,羌、胡等少数民族都会无偿为蜀汉军队提供各种军需物资,这些都是王嗣的功劳。后来王嗣在战斗中阵亡,少数民族前来送葬的有数千人,王嗣的子孙,少数民族也都视为自己的兄弟。到了公元270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七年后,此时魏国已被司马氏的西晋取代。由于旱灾连年,加之晋对少数民族一直采取高压政策,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联合匈奴、羌等部起兵反抗晋朝。这次起义声势浩大,将晋朝派出的曾经参与灭蜀作战的大将胡烈、牵弘、杨欣等相继攻杀,并攻占了凉州。凉州沦陷,意味着整个河西走廊的丢失、西域彻底失联。一时间西晋朝野大震,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惊呼:“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这次鲜卑叛乱前后共计十年,影响到了西晋的整个局势。

 1119455981_14721178838461n

文成公主入藏图

  公元316年,西晋最终还是被少数民族攻灭,晋朝残余的势力撤到长江以南重新建立政权,史称“东晋”。而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等入主中原,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战争、又进行了融合和交流,繁衍了优良的后代。如羯族人首领石勒任用汉人、喜读汉书,又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破天荒式的改革。北魏是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公元493年,拓跋宏不顾鲜卑族亲贵的反对,以南征的名义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随后颁布了多条法令,要求三十岁以下做官的鲜卑人必须改说汉语,否则撤职。规定鲜卑人穿汉服、鼓励与汉族人通婚,改用汉姓。拓跋宏本人就改为汉族人的“元”姓。像羯、北魏鲜卑族等多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交流也使得中原的华夏民族更为优秀。

  到了隋唐时期,中原政权国力强盛,文明程度、军事力量都是游牧民族远远不及的。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宁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在这里与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首领见面,史称“灵州会盟”。游牧民族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可汗中的可汗”。从此,丝绸之路再度兴盛,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进入了最融洽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也顺利的进入中原,实现了华夷一家。“胡说”、“胡闹”等现代用语就是从这个时候来的。我们所熟知的“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也是在这期间发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朝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嫁给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唐朝朝廷为公主准备了十分丰盛的嫁妆,除了必不可少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蚕的种子及大批医药、种植、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一直备受尊崇。到现在西藏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则是通过战争流传国外的。公元751年,唐军和黑衣大食(阿拉伯)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交战,唐军将领高仙芝战败,两万唐军被俘。在战俘里面有各种工匠,比如金银匠、花匠和造纸工匠。其中有一个叫杜环的战俘在阿拉伯境内辗转,甚至一度到达了非洲,十多年后回到长安,著书《经行记》。书中记载了俘虏被抓后被按工匠的种类进行分类,为阿拉伯人进行技术传播,造纸技术就这样被传播到了阿拉伯帝国。

  在这个时期的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化划分为四大部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只有一处,那就是河西走廊中的新疆,以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各种宗教语系都在新疆汇集交织影响。

  丝绸之路的余晖

  隋唐之后,党项人从青海迁徙到宁夏。唐朝灭亡前的党项人帮助唐军镇压了黄巢起义,因为立有战功,党项首领被赐国姓“李”的姓氏。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盘踞在宁夏的党项人既是宋朝西部的边关大患,又是可以笼络的对象。在宋朝的怀柔政策下,党项人的首领李继捧响应宋太祖号召迁到北宋都城开封,让出宁夏。但另一部分党项人反对内迁,其首领是李继迁。李继迁利用宋辽之间常年战事胶着无暇西顾之际聚众谋反,并娶了辽国公主,还派兵占领灵州。到了李继迁儿子李德明的时期夺取了河西走廊。而第三代党项首领李元昊更具有雄才大略,他在两代先祖基础上不断壮大实力,于公元1038年建立了大夏国,定都今天的银川。因地处宋朝西部,中原人称为“西夏”。

 1119455981_14721178838541n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西夏占据河西走廊控制了丝绸之路。以前的学者认为西夏人总是劫掠商旅,对于货物十取一抽税,对丝绸之路具有妨碍作用,但随着近年来考古的不断发现和西夏文的破译,这一说法站不住脚。新的考古表明,西夏颁布过一部法典《天盛律令》,表明西夏人在不断巩固原有的丝绸之路,设立驿站并派兵保护。对于防身的武器虽属禁品不准携带,但却由西夏政府直接供给商队。除此之外,西夏政府开辟了新道路,譬如通往辽国的商贸之路,这条路一直保持到西夏灭亡。而考察同时代的阿拉伯大食人和宋朝,对于商旅的货物都是按十取一收税,可以说是国际惯例,并非敲诈。同时,西夏人控制了丝绸之路垄断东西交流后,开始大作转手贸易,将西方珠宝、玛瑙、象牙卖到辽国和宋,将丝绸、瓷器、茶叶转手卖给西方。西夏人还利用自己国家盛产食盐、甘草、大黄、枸杞的优势向西方大批出售。只不过对中原人的宋朝来说,他们的贸易之路被隔绝,西夏人在转手贸易中发了大财,这种财富是宋和辽得不到的。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在秦汉时就已存在,但却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并日趋完善的。北宋曾和大食联系要求他们的使团和商旅从海上过来。到了南宋后,宋朝和境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换句话说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这一时期中国北部、西部地区进入了干旱期,过去的草原和绿洲荒漠化,商路已经没有办法连成一条线,陆上交通很难延续,也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不断衰弱,所以西夏灭亡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消亡。直到元朝建立后因为版图、政治的统一,贸易才重新兴起。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大规模进入宁夏,形成并发展为回族。明朝建立后,回族人在中央政府任职的较多,像常遇春、沐英这样的大将都是回族人,这些都影响了中原政权对待回族人的政策。所以宁夏慢慢的聚集了许多回族人,这正是今天宁夏能成为回族人自治区的历史根源。

  新丝绸之路的诞生

  时至今日,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历史进程的推进依然令世人惊叹和赞赏,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地区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一跨域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6月22日,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切表明,“一带一路”的提出与丝路的成功申遗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也面临着复兴的新机遇。

  新丝绸之路

  按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中国要向中亚发展,构架起新的交通网络,而海上丝绸之路,是通过东盟、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构成起庞大的海上通道,这就是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两个方向,涉及沿线国家和地区26个、覆盖人口44忆、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世界的23%、经济规模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铁路网达到8.1万公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朝夕期盼的伟大中国梦。同时许多别的国家,像哈萨克斯坦有一个光明大道的梦想,俄罗斯有欧亚联盟的梦想,印度也秉承着向东行动的国家战略。这些梦想要靠中亚国家和我们中华民族一起发展。

  研究历史,勾画现实。从公元前的汉武帝、到公元七世纪的唐太宗,再和今天的习主席连起来,汉武大帝为了国家发展,唐代帝王经营中原,都选择了向西发展,同样,现在的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遗余力的向西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做出贡献。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