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1970-01-01 08:00:00

   

    由宁夏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宁夏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坛2016年8月18日-19日在宁夏银川召开。

  参加论坛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有:党委崔波副书记,党委常委、统战部长马廷礼,人大副主任王儒贵,政府副主席马力,政协副主席田成江,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宁夏统一战线研究会会长沈凡,民委主任、宗教局长丁卫东,统战部副部长、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杨志文等。中央统战部二局储有奇副巡视员、国家宗教事务局业务三司马劲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曹中建书记出席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6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等宗教团体的三十余位在民族宗教研究领域有突出造诣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应邀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前自治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崔波亲切接见了与会专家学者,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关键在“导“,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什么是宗教中国化?路径和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在认识上搞不清楚,那么,实践上“导”就容易出偏差,就容易出现盲目。宗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希望与会专家们的研讨,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上对伊斯兰教中国化能看得清、把得准。在实践上能为我们提供“导”的良方,使党和政府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真正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宁夏自治区副主席马力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论坛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探索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总结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研判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提出专业性、创新性、指导性、实践性强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论坛分设“伊斯兰教中国化”主旨发言以及“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探索”、“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探索”、“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伊斯兰教与宗教中国化”总计五场专题研讨。

  论坛“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曹中建主持,6位知名专家发言。

  卓新平(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在题为“关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思考”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一直在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对话中国思想、会通中华文化,形成了优秀传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伊斯兰教今天的“中国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伊斯兰教的中国适应仍在途中,需要继续和努力。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适应、融入应持一种动态、互动的态度。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也是中华文化积极吸纳伊斯兰优秀文化因素的过程,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伊斯兰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体制、政策、思想、文化等积极适应, 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充分显示穆斯林的身影和作用。伊斯兰教“中国化”还需要伊斯兰教自身加强建设、不断完善。

  张志刚(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在题为“‘宗教中国化’理论探索”发言中提出:“宗教中国化”内含三重义理: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其理论内涵就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是“根本的认同”。世界性宗教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于适应不同的文化、民族和社会境遇,“宗教中国化”是符合这一普遍规律的。中国宗教应积极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持守各自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发掘教义教规中裨益于文明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真精神与正能量,引导广大信教群众为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

  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会会长)在题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几个少数民族中的影响---三个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发言中提出:回族文化的形成是两大文明交互影响的结果,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具有互补、相容的特性。考察伊斯兰教对中国几个少数民族的影响可看到,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早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并产生了硕果——中国回族文化,这两种文明互相补充,形成了一种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人类文明是多元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是多元的,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对话、尊重与借鉴,相容合作。

     郭承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点浅见”发言中提出:内地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以与中国社会文化主动适应的特点完成,而新疆伊斯兰教本土化以融汇、吸收了古代新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发展起来的,表现出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与本土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特征。达瓦宣教团和国际赛莱菲来我国搞“净化”伊斯兰教,要看到其有危害的一面,生活伊斯兰化使中国穆斯林自我边缘化,背离中国化方向,也不利于今天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必须抵制。

  杨发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宁夏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题为“对话与交流——从《天方典礼》看伊斯兰文明与东方文明和谐共处的智慧”的发言中提出:汉文译著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与交流的直接成果。《天方典礼》未涉及有关伊斯兰教法的内容,穆斯林从《圣训》出发,做出了谨慎的选择,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谐相处积累了宝贵经验。

  孙振玉(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中国化当代要发扬勇敢的变革精神、博大的中华精神、应有的理性精神和普惠的人文精神。“外国化”、“泛清真”现象,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文化差异和社会区隔,其存在是受伊斯兰教辩证发展规律作用、穆斯林社会文化认同推动、重利主义的驱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回族当代审美特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引导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建构正确的话语体系,包括宗教的自我话语、政府的权威话语、学术的知识话语。对“去中国化”“逆中国化”等概念的使用应慎重。

  第一场专题研讨: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探索

  第一场专题研讨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高占福主持、点评,7位专家交流发言。

  丁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在题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以回族的视角”发言中提出: 伊斯兰教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回族文化。伊斯兰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是以回族的文化实践来实现的,形成如“教坊”、经堂教育、“二元忠诚”国家认同观等适应形式,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差异性。

  马宗保(宁夏大学副校长、教授)在题为“论伊斯兰教教法在我国的礼俗化”发言中提出:教法礼俗化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一是成功摒弃了伊斯兰教法中“法”的内容,吸收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内容,使教法整体上趋于礼俗化、伦理化。二是通过主动调适,理顺了教法与国法的关系,使教法从属于国法并且仅在民间社会发挥作用。

  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在题为“把握时代精神,秉持爱国爱教---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问题”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中国化强调穆斯林对国家的认同,不是民族文化的单一化、趋同化。把握好伊斯兰教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教义教理的恒数与时代发展的变数之间的平衡,把握时代精神、秉持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马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在题为“适时本土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人类学解读”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教派的话语,没有标准化的模式,是穆斯林采用适合本土的方式呈现、理解、解释伊斯兰教,而不是去宗教化、去伊斯兰化。“本土化”和旨在革除本土化过程中信仰中融入的非伊斯兰因素的“本真化”的博弈,是无法避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强化穆斯林的国家认同。

  敏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内涵及发展经堂教育在‘伊斯兰教中国化'中的作用”发言中提出:穆斯林社会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与经堂教育衰落有一定关系。应鼓励复兴和改革经堂教育,强化汉语知识系统的学习,提高对阿訇队伍的经济支持与人文关怀,使经堂教育成为引导穆斯林自觉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捷径。

    马金宝(宁夏社会科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题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及当前面临的几个问题”发言中提出:社会变革和转型,中国化必然有新的内容。当代伊斯兰教中国化要科学把握内涵和外延,不同民族、不同地方有不同特点。

  马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在题为“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进程及相关思考”发言中提出:积极与中国文化融合等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历史特质。当代中国穆斯林并没有背离中国化的道路,切勿将穆斯林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定性为极端化,这种思维不仅会增加宗教管理的难度,还会损伤信教群体的宗教感情。

  第二场专题研讨: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探索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李林主持、点评,7位专家交流发言。

  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机制---基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发言中,以新疆的实地调查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机制。建构融汇伊斯兰教知识、民族文化、与国民教育相适应的经堂教育体系机制,是消弱对抗地下经文学校(班)影响,引导穆斯林克服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矛盾的重要捷径。

  金宏伟(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在题为“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发言中提出:自我调适、主动强势文化、主流文化,是伊斯兰教在中国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坚持中国化方向是我国伊斯兰教发展的正道,应充分发挥伊协组织和清真寺的守望功能与教化功能。

  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一项战略选择”发言中提出: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主要得益于具有“依智提哈德”(创制)资格的穆斯林学者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伊斯兰教中国化需要睿智有远见的人物和群体。

  李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参事)、潘志明(宁夏大学教授、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伊斯兰教中国化新实践”发言中提出:宁夏吴忠市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实践,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点的地方性知识,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具有可参考性和可借鉴性。如何将这种地方性知识上升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公共知识,当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

  王建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云南事例的分析”发言中,总结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地方经验:相互尊重信仰和风俗习惯、处理不同民族间矛盾不绑架民族或信仰、兼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伊斯兰知识的人才是支撑和保障。

  马建福(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副教授)在题为“本土化与过程性实践: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道路”文章中提出:新疆和内地的伊斯兰教中国化都面临发展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磨合,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关系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现代化适应的基本思路。

  杨文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在题为“落地生根 生生不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发言中提出:以“以儒诠经”的文化嵌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由“儒道释”三教合一向“儒道释伊”四教合一转型,近代始终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融为一体。坚持宗教中国化发展方向,要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否有助于宗教和顺和民族团结,是否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场专题研讨: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第三场专题研讨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宏主持、点评,6位专家交流发言。

  葛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在题为“评析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特征”发言中提出:在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时,应看到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的相对独立性,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赓续发展中生成的适应性,注意伊斯兰文化在传播扩延中体现的地域性,消弭不同文化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拒斥性和由此带来的消极负面作用,强调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汇融摄中存在的互补性,是非常重要的。

  纳文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夏地理》总编辑)在题为“伊斯兰教与云南回族文化——兼谈中华多元文化中的回族文化”发言中提出:云南回族文化既有伊斯兰教的内涵,又受汉文化和相邻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社会资源。

  周传斌(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在题为“‘去中国化’误读:从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历史演进谈起”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建筑中国化随中国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同步变迁。清真寺建筑风格变化是一种文化变迁,也是一种国际化、现代化现象。历史上对清真寺建筑的破坏导致的当代重建热潮、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式微、西式建筑技艺侵袭,是清真寺建筑风格变化重要因素。面对清真寺建筑风格变化,应注意引导,保持宽容。

  丁明俊(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院长)在题为“历史上回族穆斯林“清真文化”的构建”发言中提出:“清真”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物,与伊斯兰教相结合,又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也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种表现。“清真”在构建中国穆斯林文化认同、文化整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哈宝玉(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在题为“伊斯兰教育的中国化特征”发言中提出:经堂教育借鉴吸纳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形式,使伊斯兰教育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交流和影响的基础上,表现出承载、格义、兼容和创新的特征。中国的伊斯兰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明贤(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在题为“创制:伊斯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机制—关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思考”发言中提出:创制是解决有限经训明文与无限社会问题的机制。伊斯兰教责成学者们运用创制方式, 对或然的经训明文及层出不穷的无经训明文可依的宗教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创制出符合时代条件和社会变化的规范。

  第四场专题研讨: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第四场专题研讨由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院长丁明俊主持、点评,4位专家交流发言。

  高占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在题为“关于内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点意见”发言中提出:内地伊斯兰教中国化在聚居区、散居区、沿海、城市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具有多样化、地域化、民族化等特色,其内容主要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和依法管理,不能应用到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上,信仰不能“化”;内地穆斯林一直遵循尊主、顺圣、服从执政者的理念,不与中央政府对抗;内地伊斯兰教在当前爱国爱教是主流,国外思想和极端行为只是个别地方、个别人的行为,与国外以政治为目的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有本质区别。

  王建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族学研究院教授)在题为“诗文与宣教——回族、维吾尔族伊斯兰宗教文本特征分析”发言中提出:回族和维吾尔族清真寺宣教文本,展现了伊斯兰教中国化在维吾尔族地区和回族地区的不同,回族宣教的内容则体现了与明清回儒思想的历史联系,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动态过程的生动写照。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在题为“教法何以从国法?---从国法与教法关系看伊斯兰的中国化”发言中提出:伊斯兰教法在中国经历了“由俗而制,由制而礼”的过程。伊斯兰教法在唐宋、蒙元、明清时期在我国分别被视为习俗、通制和礼法,国法与教法从未出现过居于同一层面的对立,更多是国法对教法在实践上和文化上的吸收与补充。对“国法与教法”关系的理解,不应被还原论和本质化的概念所误导,而应认识到两者的相互关联只有置于特定语境下、针对具体问题方能成立,方有意义,两者从来都不构成两种司法体系之间的平行或对立关系,故从未出现教法大于国法或教法与国法对立的实践或观念,这为当代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源,值得弘扬。

  梁向明(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题为“从清真寺汉文匾联看伊斯兰教思想的中国化”发言中提出:遍布于全国各地的众多清真寺汉文匾联既反映伊斯兰教“两世吉庆”、“复命归真”等内容,又大量接受儒家“三纲五常”、“中庸”、“立诚”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深度融合,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马廷礼出席此次论坛,并在闭幕式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举办“伊斯兰教中国化”论坛是宁夏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宁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专家学者围绕“伊斯兰教中国化”主题发表的真知灼见,对于推动伊斯兰教中国化在宁夏的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他指出,研究伊斯兰教中国化,一定要用联系、发展、开放的观点和方法,要有对历史的敬畏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尊重感和对信教群众的亲近感,既要从历史和现实看本质看主流,又要从当前国际国内的现象中看苗头、看变化、看端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关键是把握政治上的认同,核心是文化上的融入,根本是推动宗教界的觉悟和发展,基础是提高行为上的规范,既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方向,澄清模糊的理论和思想认识,加强教育引导,也要注意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切实把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最后,他对负责本次论坛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题鲜明。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我国宗教应坚持中国化方向”为指导,以伊斯兰教中国化为主题,多视角、多维度探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是我国学术界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二是高端开放。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宗教团体的33名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其中具有正高职称者约占与会专家总数的绝大多数,博士生导师约占与会专家的60%。与会专家学科背景多元、民族构成多样,特别是邀请了宗教界人士参加论坛,呈现了一场不同立场、不同声音的对话与交流。三是领导重视。论坛期间,宁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崔波会见了与会专家学者;宁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廷礼亲自指导论坛的各项工作并到会听取专家发言;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宁夏自治区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马力、国家宗教事务局业务三司司长马劲到会致辞。

  本次论坛学术成果丰硕。共收到论文28篇,6位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应邀作主旨发言,24位专家学者应邀作专题发言,宁夏大学副校长马宗保代表宁夏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研讨交流视野开阔、内容广泛,观点新颖。与会专家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视角,研讨内容涉及伊斯兰教研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涵与特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要成就、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启示、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途径与措施、清真寺建筑与清真饮食文化等。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伊斯兰教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对伊斯兰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有助于人们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形成客观的认知。什么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这个问题在这次论坛上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也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如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三重融入”即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建构三重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当代内涵应与传统有所区别等,这些观点有助于廓清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些理论和思想认识问题,为政府引导、宗教界努力提供了借鉴。(撰稿:陈凤林;修改:李林)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