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穆文体
造福一方的教育家——记津南高士陈梅庵先生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5-09-11 13:18:38

图为陈梅庵先生与孟凡越、朱振周、孙玉元、郝桂林、杨群、崔宝成等作书法艺术研究。(1978年)
图为陈梅庵先生与孟凡越、朱振周、孙玉元、郝桂林、杨群、崔宝成等作书法艺术研究。(1978年)

图为陈梅庵先生在南郊区文化馆示范讲课。(1979年)
图为陈梅庵先生在南郊区文化馆示范讲课。(1979年)

图为陈梅庵三代书画展在西安举办,时为陕西省领导人李连壁、董继昌、张斌、王步堂与陈家三代人合影。(1994年)
图为陈梅庵三代书画展在西安举办,时为陕西省领导人李连壁、董继昌、张斌、王步堂与陈家三代人合影。(1994年)

·万道霞光景色殊——陈梅庵先生百年寿诞感言
·纪念陈梅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三代书画展将在津开幕

    刘正

    日前,我的大学同学陈元龙教授,带来他为父亲陈梅庵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辑的书画作品集。作品集中展示了陈老先生的花卉作品、书法作品、诗赋作品、信札,及为其收藏的碑帖所书写的序文等两百余件。认真品读陈老先生的作品集,如同体味和聆听这位未曾谋面的,才华横溢的长者的自述和教诲。

    陈梅庵先生(1915年-2002年)出生于天津南郊咸水沽。青少年时期入私塾苦读。不仅熟读古典启蒙读物,而且研习儒学经典,甚至对唐诗、古文等博学广记,并对中医药学、琴棋书画等各传统国学学科均有所涉猎,在其轻年时代就已是学识满腹了。然而,书法作为陈老先生的日课和日常应用则贯穿了他的一生,其知名度最高的也是他的书法造诣,其书法以自身的特色光耀书坛。作品集中有一套陈老先生82岁时所作行书《诸葛亮出师表》,全文600余字,共书29条,每每张展大堂,均甚为壮观。周汝昌先生曾赞扬他的书法造诣及帖学研究为“渡江王谢见人英,大匠炉锤火色青。叔世群盲夸姿媚,谁从圣教证兰亭。”

    但在旧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陈梅庵先生选择了“教育救国”和“文化兴邦”之路,如其诗中所云:“能把文风兴珂里,漫将学业授薪传。” 19岁时他利用自家宅院,与其兄陈兆彬联手创办了四里沽陈氏私立学校,且自任校长和多学科教师,其兄负责校务管理工作。在办学经费极为短缺的情况下,陈梅庵先生不仅对贫困的农家子弟实行减免学杂费的措施,而且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参加义卖之所得,全部用于奖励并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有些不愿上学的孩子,他亲自登门开导规劝,使孩子欣然就读,意在让读书求上进成为家乡的风尚。1948年津南一带成为解放区,1949年陈梅庵先生在自家办的陈氏小学率先升起五星红旗,还带领师生们高唱红色歌曲。当时陈老先生的爱国之举带动了很多同僚,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代人民教师。1956年他调任葛沽小学任教,20余里路途徒步往返,风雨无阻,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直到离休还乡。从教50余年间共培育学生数千人,可谓桃李芬芳海内外。

    陈梅庵先生一生在学识上谦逊勤勉,常以诗文与同道唱和,并常以书画会友、或赠送友人。诗文中多以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为多,其内容有藏情于景的;也有情中含景的;还有笔未到而意无穷尽的。每首诗中的各种呼应关系、对比关系,及意象或象征的表述,已达到作为诗文展示书画意境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给读者以更加宽泛的想象空间。正是因为陈老先生的学识雅兴,因而日常择善而交,与品德高尚、诗书兼擅的乡贤丁松庵、戴竹庵结为好友,并自号陈梅庵,使津南松、竹、梅“岁寒三友”成为诗坛书苑的佳话。甚至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周祜昌弟兄都与陈老先生情趣相投,自青年时代,即常在一起读书吟诗,研究书画,结下了一生的文缘。至今周家仍保存着多件陈老先生的书画作品。

    在陈梅庵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缅怀其生平业绩时,我们先感念他是造福一方的人民教育家,陈老先生作为津南书画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在海内外举世公认。陈老先生的人品、书品、画品,都是后辈人值得学习的。如今他倾心培养出的几千学生,秉承他的治学理念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人民。

    另外陈老先生其子陈元龙教授及其两个女儿,在美术教育界也皆有成就,“乔梓联辉书画好,柳风沽上砚云蒸”,这是20多年前周汝昌先生对陈梅庵先生祖孙三代同为书画家的赞美,祝愿陈老先生书画教育家族辈辈兴旺,祝愿天津乃至国内外更多的文化家族和书画世家薪火相传,祝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作者刘正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著名津门女画家刘正女士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 著名津门女画家刘正女士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书法

陈梅庵画作
陈梅庵画作

陈梅庵画作
陈梅庵画作

 

 

 
  >>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9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
天穆文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