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今日天穆| 民族之声| 艺术高清| 天穆发展| 天穆风情| 天穆文体| 宗教民情| 天穆人| 视频天穆| 史海钩沉 进入新版天穆网
快讯:   ·组图:祝贺天穆摄影协会2018年会圆满成功 ·天津北辰区天穆村穆斯林群众迎来“古尔邦节” ·天穆东苑装点节日盛装 回族群众喜迎“古尔邦节” ·“星期五义务劳动” 在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启动 ·华北地区最大穆斯林聚集地天穆村群众喜迎“古尔邦节” ·第六届天穆古尔邦文化节即将开幕 吃货们有口福啦 ·天津天穆村11名穆斯林同胞今日赴麦加朝觐(图) ·天津天穆村举行2016朝觐人员慰问座谈会(图) ·天津市伊协举行第九届“北辰杯”卧尔兹演讲比赛(图) ·穆祥友开斋节看望慰问天穆村宗教界人士(图)
首页 >> > 艺术高清 > 正文
刘洪洋、高庆春、韦斯琴、邵佩英谈全国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审
天穆网:www.tm022.com 时间: 2019-09-17 15:23:32


刘洪洋

 

    刘洪洋,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导师,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多次担任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展、单项展、篆刻展评委。

 

    艺术的品质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审感受

    刘洪洋

    (十二届国展篆刻组复评、终评评委)

    今年的全国展评审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无论是作者、评委、观众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入展应该入展?从篆刻作品的评审看,2615件作品经过初评,288件作品进入复评,201件作品进入终评,106件作品进入审读环节,85件入围进入面试。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评审是一个逐步淘汰的过程,遵循着某种评审原则或者艺术标准的渐次提高。近几年,我一直致力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教学工作。毋庸讳言,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便是与学员们探讨各类艺术展览的评选。到底国展的评选,有没有标准?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标准?我想说,标准有,但也可以说没有。道可道,非常道。佛家讲不立文字,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表达的局限,也是因为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有不同。所以我只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供朋友们参考。

    国展是艺术创作,但更是竞赛,既然有竞争,就不能不评出高下。实际上,古人也没少对书法作品进行优劣高下的品评,如袁昂《古今书评》、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庾肩吾《书品》等。但他们的评论与今天的国展评选又不同。严格的说,他们所评论的书家在艺术上已经无高下之分,纯粹是个人审美的一种倾向性表述。而国展评选中许多作品尚未跨越艺术的门槛。艺术无高下是基于艺术创作水平在一定创作基础之上的说法。艺术创作一定是在作者对艺术之表达对象、创作材料、表达手段深刻的理解以后,心手相应,对各个要素的无穷组合变化进行取舍以呈现作者的综合感受,是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美妙跨越,是理势合一、由法入意。这就是我在评审时想要看到的作品的品质,它包含了品格、品味、品第等等深层审美特质给予观众的高级感受。当然,不能说国展中所有入展作品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但在评选中我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审视作品的。

    想要实现作品的高品质,首要的是表达对象的高品质,包含两个方面:文和字。“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就是书写文章(篆刻用词)的格调,包括自作诗文,必须坚持正能量,从内容上就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艺术创作的载体是无法完全脱离道德要求的。我们进行的是国家级艺术展览的作品创作,不是书斋里的自娱自乐。无论是书法的选文还是篆刻的用词都必须充分考虑这方面的要求。文章的选用还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足以表达你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不能简单化、粗糙化,给人以江湖气,这是不可取的。当然,文字也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有的印文、边款、印屏题跋动辄几百字,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增加了出错的几率。

    总之,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是要表达的题材和表达的手段技巧相适应为最好。字就是对文章中汉字的把握。这其实是每次评选的老生常谈了,尤其是错字、别字、生僻字。今年国展篆刻评审中,在106件进入审读环节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字问题。比如,印文、边款、签条,完全没有文字问题的即便在这些审读作品中也只占非常少的比例。今天的作者大都是在简体字环境下成长起来,在文字使用上往往会有一些想当然的错误。这也是国展审读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所在。文字是创作的载体和基础,首关不过,余事莫论。

    第二关要重视表达材料的品质,也就是作品形式问题。实际上在国展初评时,有不少作品被淘汰都还谈不到对艺术本身的审读,而由于对墨、纸等不合适的运用就被拿下了。比如,大家近些年来一直关注的过度拼接问题。不是主张不能拼接,但这种形式要与作品的整体呈现相符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篆刻印屏的制作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印屏的制作上,必须兼顾题跋、边款、印章的多寡、封泥、墨拓等等,绝不是一味地搞数量的堆砌,关键还是要考虑整体作品的审美倾向。

    文字问题、形式问题只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关,至此才开始进入创作的艺术关,也就是线条和空间。表现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上就是笔法(刀法)、结字、章法。不同的艺术表达要求不同的艺术手段,需要不同的艺术技巧。作者想表达什么决定了你对线条的运用和空间的利用,这决定了你最终给予观者的感受。

    书法的全部历史就是线条作用于空间的演变史。所以必须对整个书法演变史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高品质的作品必须要体现出历史感。我们常常讲,“篆籀气”是高级的,就是历史感具体的体现。为什么评审时我们会说某些作品一看就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历史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你的作品中线条和空间的生成变化没有承载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就会失之于草率、慌乱、无序、驳杂。这也是为什么书法篆刻的学习始终强调植根传统。但历史感不仅仅是传统,历史感是连通传统、现在和未来的链条,不能孤立地将历史感理解为某古代名家的面目。

    真正有历史感的作品既需要守正,更要出新,必须是个人品格和传统质感的深度融合。传统是古人对全部的艺术表达要素不断拓宽的边界的集合。对艺术边界的不断探索才能激发艺术的潜能。但传统本身不能成为边界,不能谨守古人绳墨,亦步亦趋,更不能让传统成为“藩篱”,否则就会深陷某一家某一人难以自拔。传统提供的是进入艺术世界的入口,是供创作者拓展艺术边界使用工具的“宝山”。掌握它,利用它,拓宽它。这是艺术的意义,也是艺术家的光荣使命。我们希望在国展上能更多地看到这样的高品质作品。

 


高庆春

 

    高庆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受聘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赛评委。

 

    第十二届全国书法展评审随想

    高庆春

    (十二届国展篆书组复评、终评评委)

    2019年8月,受聘参加全国第12届书法篆刻展览篆书组终评评审工作,虽然只是阶段性的评审,但对于篆书在全国展中所处的地位及作品整体走势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感受。在五千多件来稿中,经过初评、复评、终评、面试环节,最终有92件篆书作品入展,可谓“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终评评审现场对这些作品初步浏览,总体感觉入展作品风格多样,整体质量较高,篆书的各种类也比较齐全,是一次高水准和高质量的篆书作品的评选,代表了当今篆书的发展水平和创作现状。此次入展作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较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展的篆书作品有整体的提升。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展篆书获奖及入展作品为48件,而本次增加为92件,无论从数量、质量及综合效果来看,本届篆书作品都较上届有明显提升,标志篆书书写质量的提高及作者参与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二是篆书各类别分布合理。甲骨、简帛、大篆、小篆等各种类均有入选。其中,小篆(含汉篆)比例最高,占绝对优势,大篆其次,简帛书、甲骨文又次。小篆、大篆入选面貌得以拓展,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大篆的取法突破了原来的几种模式,既有经典的金文书风,也有在此基础上书写个性的延展。小篆有秦篆、唐篆,清人篆书除了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之外,杨沂孙、徐三庚、王福厂等都有呈现。值得一提的是简帛书、甲骨文,虽然文字把关很严格,但入选比例比上届有所增加,对于这两个弱势种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扶持作用。三是作品审美追求格调高雅,呈现多元性。章法上不再过于追求炫目或装饰,更多的体现出回归书法本体的典雅、文气、静穆,追求书卷气等精神层面的审美倾向。许多八尺整张素宣入选,彰显书法本体表现的魅力,也表明评委对这一做法的充分肯定。四是技术上更注重细节,于精微处见精神。基础功课做得扎实,文字来源经得住审核,细枝末节不马虎,气息好、耐品味。可看出作者在整体与局部、艺术与技术、可读性与变通性等矛盾的处理上有上乘的表现。五是自作诗文作品入选数量明显增加。显现出作者注重文学修养的良好倾向。

    本次全国书法篆刻展的篆书作品,虽然只是一个部分,但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折射出当今篆书的发展现状、审美取向及艺术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反思可能会对作者有所裨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文本及内容选取是书写的基础,当精心筛选。篆书作品的文字为古文字,因此,书写的内容尽量选取与其时代相契合的诗歌、文学作品。先秦文学如老子、孔子、庄子等儒释道经典,或蕴含哲理的古典诗词都适合。另外版本需优中选优,选取权威出版社的经典版本,或旧书的权威版本,切不可轻易从网上下载而不加分析判断,以至于作品的来源不明,以讹传讹,给后期的书写埋下隐患。

    ——自作诗文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本次展览鼓励自作诗文参与,从长远看这是书坛发展的方向,也是考察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但落实到每一位作者身上还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自作诗文,特别是古典诗词,是对作者文学素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要求,如果暂时还没有达到写古诗的程度,建议还是先抄录优秀的古典诗词为宜。特别是篆书自作内容,遇到古文字的借用、造字的情况会比较多,很容易出现疏漏或错误。作者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现阶段关键是把握其规律,底线是先别抄错,积蓄能量,为今后打好基础。有的作者抄录古诗书写效果很好,文字审核发现字句颠倒、丢字落字等多处错误,只能与大展失之交臂。

    ——古文字的使用需遵循规律,避免造字。古文字有其使用规律和造字的原理,必须严格遵循。繁简字、古今字的使用要谨慎,切不可依简化字想当然翻译成繁体字。遵循说文规律,查阅工具书,找准字源十分必要。遇到借字或通假时,当慎之又慎,不可想当然杜撰。作品选用的篆字宜用常规常见字,不宜选用生僻字。因这些方面“硬伤”最后被审查掉了不少作品。

    ——“虚实观”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虚实规律,同样适用于书法创作。在技术层面过关后,决定胜负的往往是神采、气韵,就要靠这个规律。大到章法布局,宏观驾驭,小到一笔一画,轻重摆布,有虚实表现则胜人一筹,无则等而下之。形神兼备的作品无不如此。很多淘汰的作品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不懂得造“虚”。“虚实观”落实到书法创作上,就是空间分割和笔墨变化的问题,这也是考察作者综合修养和变通能力的关键。

    ——深入传统,挖掘经典,融入时代,张扬个性是今后书法作者要把持的发展趋向。粗略分析入展作品,被认可的共性特征首先是具备留存经典或兼及经典的基因,其次,在此基础上演化发展、融会贯通、提炼个性。如果仅仅是复制经典或照搬碑帖,或一味地强调夸张所谓的个性,或盲目仿效名家,都很难被认可。由于小篆的局限性,从长远看,大篆、简帛书还有很大发展创造空间,适宜深入研究和挖掘利用。

    ——笔法规律的学习和运用,是学好篆书的关键。所谓风格和审美都是要靠技术来支撑的。无论是大篆或小篆都强调中锋用笔,这是最基本的技法,但现在篆书创作的笔法早已突破了单一化的模式,不仅有中锋、藏锋,更有偏锋、侧锋及多样式的用笔,甚至借鉴行草书、隶书的笔法,走融汇贯通的路子,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技法,对于笔法掌握和熟练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深度和高度。

    归纳起来,篆书作者在未来的临摹、学习和创作中应善于提升审美境界,确立高标的追求;培养严谨作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技法规律,自觉运用无碍;善于学习借鉴,大胆尝试创新。这样才可能在当今书坛发展的洪流中增强定力,拥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时风所左右。

    在近年的书法培训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可与学书法的朋友们共勉。“以史为鉴,心明眼亮;临古不辍,务本固基;取法乎上,追根溯源;精研技法,食古而化;避俗求雅,追求高格;善悟知度,找准定位;旁敲侧击,另辟蹊径;书内书外,艺道并举。”

    2019.9.12于北京

 


韦斯琴

 

    韦斯琴,1995年6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芜湖书画院专职书画家。

 

    韦斯琴谈第十二届全国书法展评审

    韦斯琴

    十二届国展楷书组初评、复评、终评评委

    百花齐放,善于变通。

    今年的十二届国展,与往届有所不同的是,不再评选获奖作品。因为不评奖,客观上会造成精品力作数量的减少,一部分老作者会打消参展的念头。

    不过从评审结果来看,就楷书而言,二百多件入展作品的创作水平相当高。既有精美的小楷,典雅的中楷,也有气势恢弘的大楷。尤其创作形式与取法都非常丰富。在继承传统方面,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楷书所有经典范本,一改从前一味小清新,或者一味尚碑的风貌。这种百花齐放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源于当下书籍出版的发达,各种碑帖的精美呈现。另一方面,各地书法专业院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的技法训练,也是功不可没。再加上评委的年轻化,包容度和审美宽度也在增强。

    十二届国展与往届的第二个不同点是,今年每位作者可以同时投稿多种书体,为兼擅诸体的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年轻书法人提供了新的书艺拓展模式。作为一个优秀的书家,必须善于变通,从各种书体汲取营养,才能在书艺之道上走得更远更深。

    今年的国展,评委是分书体进行评审的,我是楷书组的评委,从初评到终评全程都参与了。楷书来稿共11229件,每件作品都从我的指间翻过去。

    初评第一天,要从一万多件来稿中,评出约一千两百件作品。评委分三个组,每组三位评委,只要有一位评委认为可以保留,便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评审。这期间还包括交叉复查,所有被另一组淘汰的作品,我们都要再仔细查看一遍,并确保每件作品都翻看到,再将好的作品留下来。

    强调作品的时代性、正能量,还是有必要的。

    每次大型的评审活动,都要请一批年轻的志愿者来帮忙翻查、搬运、统计。初评时作品量很大,许多原本不懂书法的年轻人,翻查一天下来,都能够领会哪些是评委们准备淘汰的作品。

    我大体将其分为四大类:

    一、花哨型,作品的选纸、黏贴、加边,红、绿、橙、黄间搭,艳俗不堪。

    二、少字江湖型,写"龙、虎、中国梦…"自觉龙飞凤舞,实则俗不可耐。

    三、多字苦修型,用小字抄录《党章》、《唐诗三百首》,通篇无灵性,密不透风也。

    四、黑云压城型,一类是写大字,墨色无变化,死黑一片,观之令人压抑。另一类是以碑拓为范本,在黑纸上写白字、金字、朱字,更有完全以墓志形式出现,看上去阴森可怖。

    试想一下,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大庆,国展作品,能挂一墙墓志吗?可见,强调作品的时代性、正能量,还是有必要的。

    英雄所见略同。

    客观地说,初评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淘汰大量从未经过专业训练且审美有问题的作品,保留约1200件作品进入下一阶段的评审。

    初评的第二阶段,将从1200件作品中选出约750件作品。这一阶段的评审,志愿者将作品逐件展开,从每位评委眼前走过。小字作品,评委可以拿在手里细看一下。这一轮评审用时一天半。

    许多小字作品,因为写得太弱或者太呆板,被淘汰,大字作品略占优势。志愿者们同时打开的大约有六七件作品,每件作品有两位女生牵住,依序立在左前方。进入这个阶段的作品,已基本能显现出书写者的性情,所以一眼看过去,作品透出的气息,在评委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分。

    得票能够过半数的作品,在结构、笔法上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偶尔有得满票的作品,气息一定是清朗的,聚散关系也处理得很恰当,刚而不硬,静而不软,整体格调也都不离"清雅"与"清爽"。也有得零票者,要么太弱,要么太僵,要么太张扬,再或者是选纸色调太重。评委们普遍对写在白色宣纸上的作品有一份好感。

    等终评评委抵达之后,所有评委参与复评,从750件作品中选出440件作品。这一次,所有作品都已悬挂起来,14位评委一次性打出了460件半数以上的作品。鼓掌通过后,我的心里猛然冒出一句话:英雄所见略同也。

    在进入终评之前,所有评委将对进入复评却没能过半票的作品重新集体审看一遍,防止有些基本功扎实而个性鲜明的作品,因为得票未过半被淘汰。但每位评委只允许取回两件作品,且不得提评委所在省份的作者,也不得提自己的学生、亲友以及有经济利益的关系人。

    十四位评委转了几圈,有七八件作品被取回,我取回了一件辽宁张昊的小楷。看作品背面的书者信息,是一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书者,笔性很好,小楷写得很鲜活,因为写在深色仿古纸上,神采不容易被评委发现。结果,这位年轻书者成了楷书组,唯一一位被复投过半数而进入终评的参赛者,并最终入展。

    终评将在461件作品中选出270件左右的作品进入审读。中书协领导看了楷书组的参赛作品,一致认为此届楷书作品,无论是传统功夫、表现形式、书写状态都非常出彩,建议入展数量可适当增加一些。听到这样的评价,楷书组的评委都很兴奋。

    九位终审评委一次性投出了299件过半数的作品,经过审读和现场考核,最终入展了246件楷书作品。相当于一次楷书专题展的入展数量。

    四年一届的国展,今年虽未设奖,但参与度与关注度都极高。每次举办这样大型的书法篆刻展,从策展、征稿、收件、评审,到展出,工作量都非常大,中书协和承办单位都要全力以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减少失误,确保公平、公正。

    正是这些大展的举办,推动了中国书法的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推波与引领的双重作用。

    书为心声,以楷书创作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自信力的提升,楷书创作的外延也在拓展,小字的书写性、才情化逐渐加大,大字的内涵与深度也逐年丰富。

    每次评审结束,评委们自己也会反思楷书的创作走向。记得评审中间休息时,我和张志庆聊天,共同感慨:写楷书,结构与笔法这两关必须死磕硬攻,花大力气坚守。而关于大楷,洪厚甜的观点是必须融入篆隶的笔意,否则会空,线条无内涵。我补充说,其实还要有一点行草的率意与节奏。

    楷书,静而净为本,雅而逸为境,率而真为趣。想写好楷书,得耐得住十年二十年的寂寞,然后才可随性而书,随意而舞。要能在行、草、篆、隶中汲取养分,让楷书灵动,让楷书深厚。再之后还需要于绘画、音乐、舞蹈中,觅鲜活的节奏感,更于文学、哲学中寻文脉与达观。

    艺无止境也!渐修渐纯粹,渐修渐苍润。

    2019年9月5日

    记于江城芜湖

 


邵佩英

 

    邵佩英,男,1962年7月生,天津汉沽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一级美术师职称。

 

    邵佩英谈第十二届全国书法展评审

    邵佩英

    (十二届国展篆书组初评、复评评委)

    十二届国展的评审与以往展览的评审有什么不同(特别)之处?

    答:一、对投稿作者的充分尊重。无论写的好不好,符合不符合征稿启事的规定,每一件都必须经过评委的审看。比如评审中大幅作品中夹杂着像毛巾一样的两字三字差的不能再差的作品,评委想一带而过,被监委提醒,必须一张一张“端过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几张较差作品一起“端过去”。来稿作品统一编号装入标准规格的转运箱,工作人员对每一件作品轻拿轻放,生怕碰掉一个纸角似的。

    二、监督机制和监督方式更加严格。不仅有监委巡查,还有媒体监督和探头监控,复评现场几米之间每个通道的两端就一个探头。评审过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就连《工作手册》下发到手里时要签收,完成复评之后都被一一收回时还要签字,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情。

    三、“回避制度”很严格。通知我初评时先问我有没有投稿,如果是投稿了就不能担任评委,还问直系亲属或亲传弟子学生有没有投稿,到现场还要签承诺书。在评委可以商议环节不得提名当地作者,在独立打票环节不得翻看作品背面的作者信息等等。这些规定应该是以前不很严格的。

    四、作者多书体能同时入展,展示个人创作实力和书体之间的互通性,可谓“首创”。

    2.通过评审,您有什么感想?

    答:感触很深。一、整个评审各环节严格遵守规则,程序科学严谨。二、入展作者真不容易。要经历多个阶段,尤其是“审读”环节,不少作者在这个环节“栽了跟头”。三、年轻作者创作实力上升的很快。一批批“90后”甚至“00后”新面孔作者跻身国展,可谓后继有人。四、仍有部分作者对“征稿启事”没有看懂。有件来稿技法很好,而落款写“自撰唐诗四首”。以为只要是自己书写的就叫“自撰”?好生奇怪!

    3.结合评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您对书法作者的学习和创作有什么建议?

    答:因为我参加的是篆书组评审,只能就篆书谈了。一、初评时有大量来稿属于“没入门”的级别,从落款上看作者年龄偏大。他们对“国展”作品的内容、格式、尺幅、材质、拼接等相关要求几乎不了解。随便找块纸头写两三篆书就盲目寄来了。这类稿件不在少数,需要他们身边专业作者进行引领指导。二、取法风格上“趋同性”、“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以小篆为例,取法赵之谦、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这几家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而师法徐三庚、吴大澂的比例较小,师法黄牧甫篆书的好象只有一件。三、临摹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有些作者创作思路较窄,要么临摹《金文集联》,要么抄袭以往展览中获奖入展的篆书作品,掐头去尾,重新组装,缺少原创性,投机心理不可取。

    建议作者学习篆书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多元化多角度取法。在格式设计上可以参考以往优秀作品,但书写内容上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充分体现自己的“原创性”。再有就是选择“文本”要多元,不要总盯着“熟词儿”不放。要么《古文观止》,要么唐诗宋词,要么认为今年赶上建国70周年抄写领袖诗词。内容单一,彼此统一。还有就是很多来稿初评时犯“文字学”错误被淘汰。正文中大字“范仲淹”写成“範仲淹”明显出错不可原谅,“万里雪飘”写成“万裏雪飘”居然连领袖原迹都没见过?实在是说不过去。

    4.您还有什么想要跟广大作者说的?

    答:篆书作者要在临摹传统碑帖的前提下下力气解决“文字学”瓶颈问题。有件进入复评的楚篆作品写的是“兰州拉面”内容,选择文本很奇特,而“面”应该写成“麺”,并不是脸面的“面”。不知道这件作品入展没有?篆书因为是古文字,不同于其他书体。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古文字学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天津入展作者名单

 

 

鹤艺轩

 

 

   [推荐] [收藏] [关闭]
 
  >> 相关新闻
 
 ·天津州河湾西坊购物街7月10日-25日将举办啤酒节
 ·甘肃省宁县与天津三个公司签约成功
 ·新蒲第二届美食文化节将于7月10日至18日举办
 ·天津碳市场履约率连续六年达到100%
 ·7月9日起天津解放南路部分路段封闭 施工区域相临多个路口交通将调整
 ·天津市区河西区、和平区、津南区部分地区突降暴雨 目前中心城区积水全部退净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教学成果展演将亮相天津市滨湖剧院大剧场
 ·天津津门虎外援球员将缺席第一阶段比赛 不利于于根伟带队冲击好成绩
 ·张兆旭正式离开上海男篮已试训天津男篮 正在谈合同有望加入
 ·南开大学2021年第一批本科录取通知书昨日寄出
 ·2021年天津市各个区的中考一分一段表一览
 ·天津滨海新区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道竣工通车
 ·津南青少年科普体验馆揭牌 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暑期到来出行热情丝毫不减 不少市民将出游计划提上日程
 ·拾金不昧的好心人你在哪 好心人捡到内有价值10余万元金条的手提包
 ·天津开展第17个中国“航海日”航标开放日活动 认识海洋的魅力
 ·天津西青区签约25个项目 计划总投资30.2亿元
 ·天津成立北方首个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
 ·今日天津宁河区、武清区、北辰区先后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部分高速封闭
 ·防汛全员上岗全力排水 保障道路通畅

 

  天穆新闻 更多>>
7月9日起天津解放南路部分路段封闭 施...
          7月9日起,地铁8号线土城站、湘江道站主体施工将同步启动,届时施工...
· 天津市区河西区、和平区、津南区部分地...
· 天津滨海新区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
· 暑期到来出行热情丝毫不减 不少市民将...
· 拾金不昧的好心人你在哪 好心人捡到内...
· 天津开展第17个中国“航海日”航标开放...
· 天津成立北方首个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
· 今日天津宁河区、武清区、北辰区先后发...
· 防汛全员上岗全力排水 保障道路通畅
· 天津经开区东区住宅小区雨污水混排管网...
 
  民族之声 更多>>
落实“双城”布局 基本建成美丽“滨城”
          日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 国网天津城西公司:全力做好春耕春灌供...
· 2021年天津对口援青项目集中开工
 
  艺术高清 更多>>
首届天津国际钢琴节7月5日在在天津庆王...
          首届天津国际钢琴节在天津庆王府正式启动  首届「天津国际钢琴节...
· 天津大剧院“八喜·打开艺术之门”2021...
· 河北省第六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在陈文增定...
· 团结民主颂·中国三亚艺术年展开幕 作...
· 2021十五国风文化周暨华风少年才艺大赛...
· 全国书画名家采风写生活动在新疆精河县...
· 榆林学院红色校史话剧《播火者》在榆林...
· 广东艺术家李昱昱个展在深圳木星美术馆...
· 2021年西岸艺术节暨西岸广场演出季开幕...
· 5幅徐悲鸿原作在线上预展14天后将分阶段...
 
  天穆文体 更多>>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教学成果展演...
          守正创新·薪火传承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教学成果展演(天津站)...
· 天津津门虎外援球员将缺席第一阶段比赛...
· 张兆旭正式离开上海男篮已试训天津男篮...
· 南开大学2021年第一批本科录取通知书昨...
· 2021年天津市各个区的中考一分一段表一览
· 津南青少年科普体验馆揭牌 进一步激发...
· 天津女运动员董洁成功入选中国游泳队 ...
· 2021年天津百万市民健步大会(西青站)...
· 鲁山县下汤镇首个红色文化纪念馆正式挂...
· 2021福州公园围棋文化节在三坊七巷开幕...
 

Copyright @tm022.com,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