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古建“腾挪” 城市留给后人的“一封信”

   时间:2022-04-29 09: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甘肃张掖:古建“腾挪”城市留给后人的“一封信”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近年来推进古民居保护。图为4月中旬,古民居修建专家胥曙奎向记者介绍民居建筑特点。 王牧雨 摄

  兰州4月28日电 (王牧雨 魏宇嘉)“从甘州这些古建反映出了张掖人自古以来内敛平淡的性格和包容多元的生活特征,古建修缮和保护是我们留给世人最好的一封信。”甘肃省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任积泉在即将修建完工的甘州区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时发出感叹。

  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图为专家展示在迁建古民居时发现的可追溯至清代的“房产证”。 王牧雨 摄

图为专家展示在迁建古民居时发现的可追溯至清代的“房产证”。 王牧雨 摄

  2015年,甘州区历史文化街区入围甘肃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推进古民居保护工作,2021年,当地将境内保存完好的十三处古民居被集中“腾挪”到一起。“这样的做法不仅更新了城市面貌,也重塑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甘州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波说。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劳动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现场,沉淀着岁月痕迹的深褐色木板、重新被推开的木格花窗、整齐排列的瓦片屋顶……工作人员正对照房屋原本主体结构的照片资料进行1:1还原修缮。

  专门负责修缮古建民居的第八代白塔寺木匠非遗传承人胥曙奎介绍说,一座古民居的修复,要经历测绘、编号、清洗、消毒、镶嵌等程序,散落各处的民居如同乐高积木,拆卸编号后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原本榫卯结构重新搭建。

  胥曙奎说:“迁建古民居比新建一个街区还要艰难。其中很多建材最早的可追溯到乾隆年间。”

  据该项目负责人周玉华介绍,区域内原居住居民183户,现存10个挂牌古民居院落,一些院落古民居保存相对完整,其他院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损毁,部分院落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已经出现垮塌现象。因此,开展古民居保护工作,使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

  秉承着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应保尽保,对质量尚可的建筑能留则留,杜绝破坏性的拆除原则,施工方对古民居进行保护修建工作,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近年来,甘州区加大留存古民居、文物古迹等的修缮保护力度,对大佛寺、泰真堂、明粮仓、总兵府、张掖老街和甘泉公园、高金城烈士纪念馆、明清街片区等集中成片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街区进行活化利用。同时,植入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展示等业态综合服务功能,突出街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真正让历史文脉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根系。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对古旧民居进行落架、编号处理。 付国梁 摄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对古旧民居进行落架、编号处理。 付国梁 摄

  刘波说:“通过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古建筑,来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优良传统。”

  任积泉分析称,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变化比较快,而历史古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好些东西还遭到了破坏。但是我们走得再快,也有停下来回头看的时候。“古旧民居迁建重修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反思,延续这种城市的文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热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