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志愿:他们是北京冬奥会一道美丽风景

   时间:2022-02-12 17:21 来源:中国体育综合体育频道

  近两万名志愿者服务在冬奥会各个角落,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友爱与温暖。

  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和其他国际友人,被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笑容、细心、尽责感染。很多运动员说,他们非常享受和感谢在中国遇到的一切,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数一数会遇到多少志愿者微笑着向自己招手。

  除在闭环内直接服务于冬奥会的志愿者,还有超过4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北京市全部758个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上岗服务。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预计城市志愿者累计上岗将达20万人次。

  一张张灿烂的青春笑脸,在北京冬奥会上唱响青春,畅想未来!

  林芷馨

  语言服务及时到位

  冻伤记者感受中国温暖

  “一名阿塞拜疆记者严重受寒导致失温,只会讲俄语和阿塞拜疆语,AB场间医疗室呼叫语言服务,这里急需一名翻译。”

  2月6日上午接到这通电话,正在新闻发布厅工作的林芷馨同学,立即随陈嘉老师(云顶语言服务经理)踏上了这趟温暖之旅。

  医疗室内,冻伤记者仍躺在病床上,林芷馨同学大方地走上前问候道:“您好!”听到熟悉的语言,记者连忙激动地坐起身来与志愿者握手。“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可以为您做的吗?”两人展开了亲切地交谈。

  原来,这名记者是徒步下山时不小心将鞋袜打湿,气候寒冷导致失温。经过一系列的紧急复温护理,已基本脱离危险。不过医疗室里一时没有多余的鞋袜,经过一番调度,工作人员从FOP医疗室借到了吹风机,细心地将他的鞋袜烘干,随后垫上暖贴,并找来一对医用鞋套作为临时袜子为外国友人穿上。

  与此同时,记者朋友与林芷馨聊起自己的冬奥感受。他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感慨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彩,让他感受到了家乡般的温暖。当然他也不忘打趣地说,“不过这里的天气可比阿塞拜疆冷多啦。”

  “接下来您要马上继续工作吗?”一切收拾停当之后,林芷馨关心地问。“当然!”记者干脆地回答道,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样精彩的赛事,我一定要好好报道,让家乡更多的朋友们看到。”林芷馨向他传达了医生的转诊验血等建议,他会心一笑,说:“谢谢你们,不过请相信,我的身体非常棒。”并答应如果出现不适会及时前来复诊。

  临行时,记者朋友端起相机为帮助他的医护人员和翻译同学合影。 “小林,请你转告大家,今天回去后,我要为你们写一篇专题报道,发表在阿塞拜疆的媒体上!China,very,very good!!!” “谢谢!谢谢!”他用还不太熟练的中文认真说道。

  窗外春光明媚,阳光洒落在赛道上,皑皑白雪反射出灿烂的光芒。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温暖了阿塞拜疆友人的身体,林芷馨同学用所学温暖着他的内心。

  宋静雨

  驻馆一年多

  协助建起医疗资料库

  宋静雨是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担任医疗协调员,协助医疗经理统筹协调场馆医疗保障工作,从储备志愿者到最终入选赛会志愿者,她已经在场馆驻扎一年多的时间,在测试赛时每天要连续工作15个小时。在一天天“打磨”中,宋静雨日渐成长,也对志愿者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赛来临之前,我们要制订、编写医疗保障方案,并在场馆里反复演练救治的场景。”宋静雨介绍道,每当有测试赛或者有运动员训练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医疗志愿者就要承担起医疗事件管理、医疗团队运营、突发事件协调、现场英文翻译、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提起刚刚到岗时的情景,宋静雨仍记忆犹新,“当时这里落成不久,医疗保障资料基本空白。而我们工作团队的人也不齐,我和医疗经理查阅文书,一字一句地编写,才逐渐建立起我们的医疗资料库。”虽然那段时光有些辛苦,但她觉得很充实。

  宋静雨服务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在2021年2月的测试赛和12月的洲际杯比赛期间,那里常常雪花飘飘,气温基本稳定在零下20摄氏度。“下雪天和低温让从宿舍到场馆的路程变得格外‘长’,同时也增加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难度,但大家都努力克服了。”宋静雨说。半个月连轴转下来,宋静雨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在比赛期间,宋静雨不仅要负责医疗保障工作,还要兼顾防疫工作。她说:“虽然工作中的挑战很多,但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和医学前辈、志愿者伙伴共事的这段时间里,看到他们勤恳工作,我很感动。工作中我也学会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正是在大家的坚持和配合之下,我们才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思乡之情最让宋静雨感到煎熬。2021年除夕夜,她和伙伴们联欢时很开心,但当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今年,北京冬奥会又适逢春节期间开幕,但宋静雨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并肩作战,待春暖花开时再与家人团聚。”

  尹若蓝

  提供及时准确信息

  用细节和专业服务冬奥会

  在延庆冬奥村公共组团体育信息中心,每天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姑娘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金融科技实验班的志愿者尹若蓝。作为体育信息中心助理,她1月19日就进入延庆冬奥村上岗工作。

  尹若蓝工作的地方是一格一格的柜子,每个格子里都存放着包括赛事服务信息在内的各类表单。通过信息系统打印出来之后,志愿者们将表单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的格子内,以便冬奥村内的运动员、教练和官员随时过来查看,第一时间掌握各种信息。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向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和高山滑雪运动员、教练员提供表单,包括最重要的竞赛日程、出发顺序、成绩单、训练日程、天气预报等。如果对方需要其他赛区的信息表单,我们也会帮助他们打印出来。”尹若蓝说。此外,志愿者还要确定好各类信息,将表单存放在不同分类的格子内,给需求者提供准确信息。

  这项工作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细致的服务。冬奥会的表单基本都是英文的,涉及大量的国家、场馆、比赛项目的英文缩写,志愿者需要很强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尹若蓝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滑雪运动员经常会询问“打蜡房”的相关问题。“打蜡房”是一个经常用到的专业词汇,需要特意去掌握。“我之前一直认为打蜡房的英文表述是‘wax room’,第一次遇见问关于‘wax cabin’的问题我没听明白。后来发现很多代表团人员的表述都是‘wax cabin’。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偏差,说明我的专业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我还要不断努力。”她说。

  在尹若蓝看来,作为一名志愿者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身穿志愿蓝的衣服,在冬奥村走到哪里,大家都会认为我们无所不知,比如问路就是志愿者经常碰到的。”尹若蓝说,“可别小看问路,这往往是人们对志愿者的第一印象。”虽然这并不是她的岗位职责,但是在上岗之后,她尽快熟悉服务场地周围的路线,确保给问询者提供正确的答案。

  尹若蓝意识到,随着工作的开展,她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她有信心处理好这些问题,因为她那颗志愿服务的心是不会变的。

  徐雅纯

  媒体接待 简报汇编

  身兼数“职”游刃有余

  今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徐雅纯便开始了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志愿服务工作,她是最早上岗的冬奥会赛会志愿者之一。徐雅纯是转播收费卡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各国电视转播商工作间的设备和办公用品的租用、维护以及咨询服务。

  “国外转播商入驻主媒体中心期间,会收到一套收费卡目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订购或租用设备和办公用品,大到桌椅板凳,小到打印机、上网宽带账号等,我们都会一一登记并帮他们配齐。此外,设备的维护以及赛后的退租手续等也都在我们的服务范围之内。”徐雅纯说,这项工作确实比较繁琐,需要特别细心,“每天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打交道是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媒体提出的诉求非常精细具体,有时为了一个小问题会发来一封长邮件,并在其中的重要部分做标注,为他们服务你只能更细致,更耐心。而有的媒体风格就大不一样,他们发来的需求邮件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我们直接去准备就可以了。对于志愿者来说,做这项工作是一个很好地了解世界的机会。”

  能够在岗位上迅速“上手”,徐雅纯表示这跟她上岗前接受的志愿者综合素质培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冬奥知识的培训中就有冰雪运动项目、冬奥场馆以及三个赛区人文、地理、历史、自然风光的介绍,非常详实而且有趣,这为我们与冬奥媒体人交流提供了知识储备。礼仪、英语口语培训的实用性就更强了。”徐雅纯说。

  除了为转播商提供设备物资方面的服务外,徐雅纯和伙伴们还要为媒体记者提供路线指引服务。她所在的工作团队有个对外接待的值班台,经常有媒体记者过来询问某个媒体工作间的具体位置,或者卫生间、医务室的位置,提供指引服务也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为此,他们记下场馆布局和各种设施的位置,“对每个角落都了解才能做到有问必答。”徐雅纯说,“即使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答,也至少可以告诉对方去哪里询问。我们特意打印了场馆地图,随时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王 静

  北京冬奥组委会供图

  来源:中国体育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热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