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里的锦鲤不止能带来幸运,还可以带来小康

   时间:2021-10-13 14:52 来源:津云评论:0

  汽车即将驶入村子,只见路旁一方方水泥砌起的鱼塘错落有致,池水在秋天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澈。

  这里就是以锦鲤养殖闻名全国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向寨村,从村民李广志把第一条金鱼带回村里开始,向寨村的观赏鱼产业发展已有40年的历史。目前,村里锦鲤养殖规模已占到全国的60%,被称为“中国锦鲤之乡”,成为镇平县的一张名片。

  从叔叔李广志,到侄子李长彦,从最早单一的金鱼养殖,到现在各式各样的锦鲤品种,从一开始骑着自行车赶集串城卖鱼,到现在销售进入电商和互联网时代……在“卧龙”诸葛亮曾躬耕过的这片南阳盆地里,向寨村的“锦鲤”游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父辈的艰辛:骑自行车赶集卖金鱼

  在向寨村长彦观赏鱼养殖基地办公楼里,记者了解了关于锦鲤的创业史。

  回溯到1981年,李广志刚刚19岁,有一次到县城里办事,看见街头有流动商贩售卖金鱼。小小的金鱼,个头不大,但颜色鲜艳,非常好看,几厘米的一条小鱼就能卖五毛钱。这一下子抓住了李广志的神经。

  李广志家兄弟姐妹六个,家里人多地少,在那个年代,常常是粮食都不够吃的。李广志考虑,能不能自己也养金鱼,多挣些钱。很快,他从县里买回一些鱼苗,放养在自家房屋旁边的土塘里。没想到,这一下就成功了。

  金鱼养成了,销路又成了大事。开始几年,李广志骑着自行车,后座两边各挂一只篓子,把装上鱼的水桶放在篓子里,到附近比较繁华的贾宋镇大集上,到镇平县城里去卖金鱼。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二三十元钱,差的时候也能卖十几块钱,在当时,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两个大集的日期挨着,李广志要不停地骑车“赶场”卖金鱼,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这样的日子,对李广志来说,可以说是“够够的”。

  卖金鱼辛苦,但仍然比传统的种地强了太多。看到李广志的做法成功了,其他村民也开始纷纷效仿。他们在家附近的空地,或者干脆把承包地挖成鱼塘,养殖金鱼。生于1982年的李长彦至今还记得他上小学时,每到放学回家,都会帮着家里喂鱼,“站在塘边,往水里撒麸皮,也不累。”他笑着说。

  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向寨村的金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镇平当地的市场已经消化不了了,“赶集”已经不灵了。向寨村村民开始坐着汽车和火车,到更远的地方去卖金鱼。

  “鱼袋里搭上氧气,鱼可以存活得更久。”李长彦的弟弟李长文说。家里人会把父亲叔父送到当地的一个小火车站,他们坐火车,到襄阳、武汉等更远的地方卖金鱼。

  80后的闯劲:三次失败 终获成功

  从小就耳濡目染,李长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观赏鱼养殖技术。2002年,看到本村土地已被各家各户开发得几近饱和,他果断走出村子,到外村承包更多的土地,用来建鱼塘,养殖金鱼。

  至此,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向寨村仍是以金鱼养殖为主,锦鲤并不在村民们的字典里。

  转折发生在2005年。这一年,年仅23岁的李长彦,作为技术人员,被邀请到郑州开展观赏鱼疫病防治指导,在一户人家的水池里,他头一次见到了一米长的锦鲤,八米见方的水池,其中养殖的种鱼总价值达200万元。

  这次郑州之行,对李长彦是一个不小的震撼。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有了和二十多年前三叔一样的想法,他要把锦鲤这一全新的观赏鱼带到向寨村。

  对于锦鲤养殖来说,他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一切都要摸索着来。回到家,和三叔李广志商量后,他坐火车来到广州考察锦鲤养殖。

  第一次,他斥资18万余元,通过空运购回了7条锦鲤种鱼,在当时称得上是大手笔。回到家后,他把种鱼放在土塘里,令人失望的是,不到一个月,昂贵的种鱼全部死亡。

  这对李长彦是个不小的打击。后来,他才知道,锦鲤比金鱼要金贵得多,对水质的pH值、清洁度等指标要求很高,不能用原来的简单办法来放养。

  第二次,他又来到了广州。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再买大的种鱼了,买的是小鱼苗。空运回南阳后放养在了水塘里,可不巧的是,在广州时还身着短袖,一回到南阳,不到三天就下起了大雪,后来开春,鱼塘解冻,他发现,整塘整塘的鱼苗几乎都死了,损失最大的一个水塘仅活下来4条。

  李长彦没有灰心,他再次改变思路,既不要种鱼,也不要鱼苗,而是从水花(鱼卵刚孵化完未久的形态)养起。但是,由于技术仍没完全掌握,5万多元的水花,带回南阳后几天内就全部死光。

  他仍然没有放弃,最后又买回了15000元的水花,还从广州请回了一位专家,指导水花养殖。这一次,专家从水质、水温、酸碱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发挥了关键作用。水花成功培育,第一年出售的锦鲤就卖出20万元,留存的尾货第二年又卖了5万元。更可贵的是,他们这回终于掌握了锦鲤的培育和养殖技术,在几乎赔光养金鱼的所有积蓄后,他们终于打了翻身仗。

  此时,距他第一次去广州,已经过去了四年。

  技术过硬:小锦鲤有大学问

  多次失败后,锦鲤终于在向寨村“游”了起来。2010年起,李长彦逐渐将重心由金鱼转向了锦鲤。

  李长彦和李长文兄弟俩稳扎稳打,目前,长彦观赏鱼基地已有近千亩的规模,预计今年产值能突破9000万元。在发展产业和带领家乡致富方面贡献卓著,李长彦如今担任着向寨村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长文一直跟着哥哥干,是鱼场的主要管理人员之一。

  在鱼场的金鱼池边,李长文按下电源,投食机把饲料投进水塘,成千上万条红色的金鱼聚拢过来。鱼群贪婪地吞食饲料,让水塘里响起一阵阵悦耳的“啪嗒”声。

  在锦鲤池边,李长文向记者讲解着锦鲤的不同品种。“这个全红的,是火鲤,那个金色的,是古黄金,那个红白黑相间的,是大正三色,来自日本的品种。”

  多年来,他们积累了完善的锦鲤养殖技术,也有了一套成熟的培育方法。锦鲤长寿,温顺,有的能活六七十年,在我国民间有着富贵吉祥等多种美好的寓意。色彩美丽的锦鲤在水中游动,姿态优雅,意境悠然,被称为“会动的艺术品”,

  锦鲤的外形有着一整套“选美”保准。李长文告诉记者,一条锦鲤美不美,首看骨架,其次看花色,再就是泳姿。如果以满分100分来评价,骨架能占60分,花色和泳姿各占20分。

  “好的鱼,看上去真跟画一样。我们讲那种炮弹型的,前后比较一致的,是比较好的体型。有的鱼游起来两边受力不一致,有倾斜的感觉,这种泳姿就不好。”李长文说。

  关于鱼的下塘,选苗,一选,二选,三选以及如何运输,保证鱼的成活率等技术环节要领,李长文也是如数家珍,烂熟于心。

  乡村发展的“金名片”

  新“物种”带来新商机,近十年来,村里锦鲤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最早的以金鱼为主,慢慢转型到以锦鲤为主的格局。据最新统计,向寨村的锦鲤养殖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的60%,被称为“中国锦鲤之乡”。

  李家兄弟和叔叔李广志的奋斗是向寨村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几辈人接力奋斗,产业做大的同时,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坐拥千万资产的观赏鱼养殖户大有人在。第一代养殖户刘英梅,被称为低调的“锦鲤大妈”,家里拥有数百亩鱼塘,仍然坚持在村里,每天4点起床开始忙碌。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偏远村落,靠着锦鲤逐步创富,向寨村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可达3万多元,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了近一倍。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仅一个长彦鱼场,就累计帮助当地60多户共300多人成功摘帽。摘帽后的乡亲们,仍有很多在鱼场,从事喂料、撒药、拉网等工作。

  小锦鲤游出了大产业。观赏鱼产业的繁荣,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家乡寻找发展空间。来自侯集镇姜营村的80后刘龙英是长彦鱼场的技术员,自小家里养鱼,上大学学习的也是水产专业,立志回乡工作。“打小就喜欢鱼,可以说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为80后的高坤,上大学时就用网络途径帮家里销售观赏鱼,2012年回到村里创业,被称为全镇“电商第一人”。如今,当地的锦鲤养殖,在以高坤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的助力下,走进了电商和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创新思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销售方式,让父辈的艰辛成为了过往。

  从小村子游出的锦鲤,已经撬动了整个镇平县产业发展。据最新数字,向寨村已带动全县多个乡镇的40多个村庄开展锦鲤养殖,开发水域面积达28000多亩。

  锦鲤,已经游出向寨村,成为镇平县的一张金名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