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伪净值”理财产品将受严格监管

   时间:2021-08-27 09:32 来源:北京青年报评论:0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目前距离过渡期结束只剩下四个月时间,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银行理财估值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肯定会变大,投资者应该有一定心理准备。此外,银行为迎合投资者“求稳”的心态,可能会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从而影响产品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变大

  最近市场传来银行理财产品估值被加强监管的消息。据报道,监管部门已要求六大行在今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对于理财产品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投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对于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转换后,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估值将真正随市值波动,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将变大,会更像债券型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降。

  有银行专业人士预计,在新的估值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主动下调高波动性资产的配置比例,运营目标往公募基金的货币产品靠拢,但这肯定会影响到产品的收益率。目前,主流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在2%~2.4%之间波动,而类似的银行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这一水平,不少都超过3%。

  “伪净值”产品将受到严格监管

  资管新规发布后,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像基金那样净值化了,但不少投资者心里依然存有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幻想。

  多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为了迎合市场和投资者,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明修“净值”栈道、暗度“保本”陈仓,实质上是披着“净值”外衣的“伪净值”产品。目前看,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性明显较小,甚至没有,这主要是通过对部分资产实施摊余成本法或成本计价来计算的。一旦产品的成本法计价受到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波动性可能受到挑战。

  据了解,2021年以来,在理财产品进行净值化转型期间,监管除了着重加强对理财业务的存量整改,对增量的净值型产品也进行了检查。7月13日,首次有银行因为“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收到银保监会的罚单。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银行理财估值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摊余成本法估值有被滥用之嫌。这有悖于资管新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也不利于银行彻底打破刚性兑付。摊余成本估值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也容易积累风险,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研报认为,参照公募基金做法,尽量采用市值法估值应是大势所趋。

  六大行净值化改造进展存差异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进程有序推进。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23.90个百分点。但是,大型银行的净值化改造还有较大空间。Wind数据显示,目前6大国有行合计存续产品达6733只,其中净值型产品数量为1378只,占比为20.47%,比例并不高。可见在监管要求下,6大行剩余近5000多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目前建行存续产品数量最多,达2326只,其净值型产品占比仅有5.37%。而净值型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工行,共有1443只产品,净值型产品已达859只,占比超过50%。这表明,六大行之间在净值化改造的进展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数据显示,从投资资产来看,截至2021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的资产约28.66万亿;其中,债券19.29万亿,非标3.75万亿,银行存款2.77万亿,权益类1.17万亿。银行理财持有的债券里面,利率债(政策性金融债、铁道债汇金债为主)1.76万亿,同业存单3.0万亿,银行资本工具约3万亿,其他信用债合计11.5万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银行理财估值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肯定会变大,投资者应该有一定心理准备。此外,银行为迎合投资者“求稳”的心态,可能会降低高波动资产的投资,从而影响产品收益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媒体信息
社会经济报
社会经济观察!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